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思想担当与现场意识

2025-05-19 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思想担当与现场意识

近年来,中国当代的文学研究因空前繁荣的文学出版和持续更迭的文艺实践,迈入了一个思想相对活跃的发展期。文学研究在众声喧哗中相互启迪又相互补充,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分工也愈趋多样化。思想和现实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以思想透视现实,以现实熔铸思想”[1](P.293),文学批评更具学理思辨性和现实穿透力。作为思想表征的文学,不但通过感性的方式表达和把握时代,而且展现出文学研究科学客观的理性诉求。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的宝贵品格,与那个理论方法不断涌现、思想新说异彩纷呈的年代相比,当今我们的文学研究在取得不凡成就的同时也病象丛生,“问题意识的匮乏和聚焦问题能力的欠缺使得我们的文学研究难以良性发展”[2](P.282),或流于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的泛泛而谈,或流于疏略碎乱和片面无当的一孔之见。任何理论若只囿于逻辑自洽与体系建构,缺乏对大众现实生活的贴近和关注,就会陷入歌德所言的生活之树常青与理论的灰色地带的冲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跨出纯理论的圈子,走向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已成为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诉求。


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增加了,影响力和可读性却减弱了;作品种类和写作手法丰富了,作品质量和艺术审美却削弱了;作家获奖和作品改编增多了,精神维度和思想深度却减少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文艺界针对文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指出文艺工作者应植根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要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文学,还要借助于理论分析在具体批评实践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作为具有独特理论性质和活动方式的文学研究,需要呈现出持续延展的理论空间和不断激发的理论活力。“思想在文学现场,对文学的生成性和历史性作思想批判,对文学构成的基本观念作理论分析”[2](P.283),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文学在社会、自然、人生、道德等宏观层面展开研究和批评,也要从语言、意蕴、修辞、叙事等微观层面进行文本细读。文章由字成句,由句成章,由章成篇,由部分到整体,最终有机聚合在一起,诚如刘勰所言,“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4](P.393),思想正是在宏观与微观融合会通的罅隙中生成新的意义共同体。新时代新语境下文学的使命和担当,便是自觉表达人类的生存困境,为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文学智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伟先生的《思想在文学现场》一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直面多元化时代的文学症候和时代诉求,通过对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思想担当与现场意识的构建,呼吁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重振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根基与学术活力。它既是著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问题思考研究的爬梳剔抉和论证剖析,同时也是著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的学理思考和价值判断。该书共分三个研究论域,分别为文学批评及其理论问题、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在文学现场,全书浑然一体的逻辑架构与高屋建瓴的思想洞见无不显现出著者充分的学术自觉与深厚的理论功底。著者在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道出:“真正的文学,是提供高端的精神果实,是充满信仰和爱意的,是温暖的文字,是开启心智和净化灵魂的,是具有免疫力的”[2](P.1)。进入新世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消费文化盛行,文学不可避免地由精神引领者沦为迎合大众趣味和市场需求的文化商品。文化生态的改变使大量作家失去了打磨精品的心性,不得不转变传统的写作方式去逢迎扩容的传播媒介和吸引读者的眼球。因而,当下的文学创作大多浮于现实生活的表面,追随时兴的写作潮流,注重对个人感受和琐屑生活的表达,往往陷入想象力匮乏、脱离现实、刻板老套、视角单一的状态,缺乏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真知灼见。诚如雷达所言,纯文学若想屹立于时间之流中,“决不是倒向市场化,类型化,网络化,通俗文学的某些元素,被它们所置换,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坚守纯文学的审美立场,并且接受经典化的洗礼,才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6]。


全书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通过回顾与反思,让思想在大文化批评和文本细读二者的交融中重新生发出新意义、新价值,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正因为此,如何引导文学发展与现实问题的协同共鸣,实现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的实时对接,完成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审视和阐释,不但成为我们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命题,亦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亟需正视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文学始终都是时代发展的助推剂,它见证着时代的演变轨迹,其创作和研究与当时的时代语境紧密相关。文学的时代诉求,一方面“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反映社会思潮和抚慰大众心灵,另一方面“是思想着的时代的镜像”,自觉表达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发展。文学需要作家以多元化的视角理性把握当前时代的发展问题,创作出具有世界性高度的经典作品。


中国文学思想性的重塑是一条贯穿全书始终的思想主线。在著者看来,“思想性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打动人心、流芳千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否深远”[2](P.71)。文学创作全面深刻地反映现实,文学研究理性客观地解释现实,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不断赋予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面对多元化的理论景观和市场化的功利诱惑,当今的文学理论研究及文学批评已阻碍了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致使其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不足,缺乏深刻而复杂的内涵。《思想在文学现场》一书提倡对文学批评精神、文学社会责任和文学科学性的坚守,旨在解决因思想性缺失所致的文学问题,从而使思想之光烛照中国当代文学。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研究及其批评实践,启发作家和理论家形成对文学思想性的深入思考,使思想性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生命力的一种自觉诉求,进而达到增强文学批评的思想凝聚力,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目的。


文学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是回归文学现场及其生成的历史语境,现场的思想透视是该书在当代文学研究上的又一创见。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构强调历史视野和现实观照的有机融合,这是著者一以贯之的治学态度。回到文学现场,就是回到具体的文学文本,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实践,在历史与现实、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同构中达到历史深度与现实高度的统一。这“既体现了形而上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又表达了形而下的实践指向和努力。通过这种方法,文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得到充分彰显”[8]。文学“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和表达时代”,与时代精神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正是这个发展着的时代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让作家和理论家感知到应该勇于肩负起价值批判与构建的重担,意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愈趋密切的互动关系。著者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推向深入,以思想的方式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作品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联系,让理论阐释基于鲜活生动的感性经验,实现理论研究与文学实践的有效融合,进而达到世界性和人类性的高度,完成了文学的人性复归。与此同时,在重塑中国文学思想性和深入文学批评现场双重维度的践履中进行守正与创新,不啻是为“全球化”和“物化”时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所隐含的多种症候开出了一剂良药,这不仅彰显了著者融贯中西的学术视野和鞭辟入里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体现了著者作为批评家敏锐的学术创见和强大的理论能力。


如果说“思想性”和“现场感”是《思想在文学现场》一书的关键词的话,那么“民族传统”和“世界视野”的融通可以说是当下文学研究的价值指向。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起初的西方主导到现在的中西融合,探寻出一条在吸收西方文论良性因子基础上创化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和精髓的道路,立足本土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墨守成规,胸怀世界也不意味着极力模仿,亦步亦趋。著者表示文学研究既要有对文学本土经验的自我认同,坚守中国文学的文化姿态和保持中国文学的传统精神,也要努力拓展文学的世界视野,在创新和借鉴中为当代世界贡献多元的思想资源,让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意义,构建起当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思想之间的深度对话。全书在力图阐发中国当代文学丰富驳杂的症候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党的时代旨意”和文学的时代诉求,深入发掘和阐析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动内核,形成了一个宏观整体审视和微观个案剖析相结合的架构体系。著者以思想为底色,以现实为根基,以责任为导向,“既想强调‘思想’在文学研究中的高度和重要性,同时又重视‘文学现场’的直接经验和当下性”[8],彰显了其对重振中国文学思想性这一时代使命的守卫和担当。


《思想在文学现场》堪称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颇具学理性与创新性的佳作。理论思考是文学及其理论研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著者就上述及更多的问题在书中借助理论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他呼吁当代文学思想性的介入,倡导发掘沉潜于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引领和推动对当下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更为丰富的研究实践,以期更好地创造出中国文学的当代形态,让思想的意义在文学现场光彩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