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革命故事 传红色记忆

2025-02-01 讲革命故事 传红色记忆

“"我们就是想来重温一下历史,尤其是想让孩子了解过去的日子,接受革命精神的的洗礼。”观众朴实的话语,让平津战役纪念馆

馆长姚剑波十分感动。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

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与总书记面对面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让我们备受鼓舞与激励。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让我们不停思考并行

动。”带着一年来的感触与感悟,姚剑波铿锵有力地说,“革命纪念馆里承载着我们怎样走来'的革命精神。一支钢笔、一件大

衣,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实则都是蕴含着革命精神的无价之宝。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背后故事,多措并举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让这些红色故事与精神伟力更加可知、可感、可触,是我们纪念馆人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自发前来观众增多参观热情越来越高

春节假期,平津战役纪念馆不仅延长开馆时间,还推出主题研学、电影放映、京津冀三地纪念馆文创产品携手亮相等多项活动。

市民袁方宣和家人一起到红色场馆过大年,她说,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感觉历史变得更鲜活生动了,这个新年也变得别具意义。

像这样广受欢迎的特色活动,一年来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持续推出。2024年国庆节期间,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观众"穿越”回战

场,“看到”身负重伤的钟银根拼尽全力挪动身体,咬紧牙关竖起红旗.…在宣讲员与舞者的"讲述+演绎”中,大家"亲眼目睹”了

年仅16岁的军旗卫士钟银根用生命“四竖红旗”的壮举。”他是抱着多么强大且坚定的信念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英雄。”观众周

秋华眼含热泪说道。

一年来,平津战役纪念馆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充实讲解内容,增加陈列展览,完善观众服务。前线战士饱含斗志的家书、战友们

为指导员立下的墓碑,让红色故事讲述更直击人心;“浴血沽口”“红船启航”等专题展览以及与香山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共

同推出的京津冀联展,让红色历史呈现更细致详尽;增设每月至少四次的馆长接待日、增加公益讲解场次、实行免预约进馆方式,让

红色场馆服务更便民惠民…

如今,慕名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2024年该馆共接待观众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0%,且超过六成是非团体观

众。”一家老小同来、同学结伴而来的观众越来越多,大家自发来参观的热情越来越高,这个变化非常令人欣喜,说明红色文化深入

人心。”姚剑波高兴地说。

红色精神浸润城市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2024年,平津战役纪念馆致力于打造"永不闭馆的纪念馆”,把浓有郁的红色氛围和奋进的精神力量传至更多地方,触及更多心

灵。暖春,“六进”巡展、革命文物进校园、大思政课宣讲等活动如火如茶开展,互动式讲解广受好评;盛夏,一段满是温情的“平

津战役纪念馆的温柔夏日”短视频受到众多网友关注,让他们发出“吾辈当自强,希望歌里的温柔先辈们也能感受到”的感叹;金

秋,“循役问今红色答卷”一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联盟(天津)活动,以融媒体渠道与多种艺术途径表现红色精神的当代传

承,通过馆校联动谱写铸魂育人新篇章;冬日,人们在影院、地铁偶遇”平小津”,新颖活泼的红色文化宣传方式,让奋进之力浸润

群众心田。

红色精神的宣传与弘扬,离不开红色记忆的守护与传承。平津战役纪念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在努力寻找平津战役中的烈士,并将

他们的英名补刻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以告慰烈士,继承遗志。姚剑波介绍,2024年有39名烈士重新"归队”,是历年来最多的

一次。同时,他们也积极投身平津战役口述史工作,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前不久,以平津战役亲历者后辈的视角追忆前辈

精神、展现家风传承的口述史第三部《红色家风代代相传:平津战役参战将士子女访谈录》出版。

姚剑波坦言:”作为红色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人,这一年我们在前进中感悟,在感悟中前行。理解更深了,干劲也更足了。今后

我们将继续提高参观体验、增加宣传渠道、扩大价值影响,用红色精神浸润城沛,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