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英语世界编纂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以下简称"中国文学史集”)是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异域书写和叙述,亦是他者视
域下对中国文学谱系的翻译选择与经典化史学建构。”(张丹丹2020:45)这些文学史集以全新视角勾勒了中国文学发展图景,是研
究文学跨文化接受的有效观测点,体现了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态度(何敏,吴赟2019)。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自1884年《西游记》英译片段问世以来,广受海外受众关注。1901
年,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一1935)在《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评价《西游记》是一部情
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风格畅快的小说(Gils1901:281-287)。之后,《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海
外的影响力日趋提高。英语世界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集推动了《西游记》的传播。文学史集的编者是学界权威学者,具有极强影响力。
他们编写的文学史集既符合教学需要,也兼顾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读者(何敏,吴赟2019:133)。
本文以《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期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书写结构,分析其对《西
游记》叙述方式和文本内容的评介及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揭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为国内
《西游记》研究提供参考。
1.《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阶段特征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备受文学史集编者的关注。根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内容及特点,可划分
为3个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中国文学史集偏向于作家和作品的资料汇编,其编纂理论观念驳杂,且缺乏充足的文献支撑,仅构建了粗
略的文学框架。1901年,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被广泛认为是英语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①,此著将中国小说划分为权谋奸计、爱情
阴谋、神魔和绿林豪杰大类,《西游记》被视为神魔小说的代表。翟理斯认为“它是中国人所喜爱小说的典型代表,也许它同样可以
引起我们的兴趣”(Gils1901:282)。翟理斯重点介绍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了故事原型,并分析了人物形象。该时期的文
学史集侧重小说内容的译介,其原因是汉学研究水平不足,文献资料匮乏及文学概,念的模糊(Zhuang&Cāo2021)。正如葛桂录所
言:"若以现代眼光视之,确实存在诸多缺陷。但如考虑到当时汉学尤其是英国汉学的总体情况,此部著述的写作达到如此水平已属
不易。”(葛桂录2014:158)
近半个世纪后,第2部以英语撰写的中国文学史方才问世。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英语世界汉学研究进入低谷。虽然该时期英语世界
汉学研究重心在英国,但英国汉学在经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短暂繁荣后,受战争影响再次陷入相对沉寂期,直至二战结束才开始复
苏(张弘1992:80-83)。因此,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问世后,英语世界汉学研究很快又进入消沉期,未出现新的文学史集。二是
英语世界汉学研究功利性强。翟理斯在1908年曾表示:"我在剑桥十年,仅有一个学文字的学生,我教过许多学口语的学生,有商
人、传教士等,但学文字的仅此一人”,英国的汉学研究"局限于培养宗教、外交或贸易方面的来华后继之人”(葛桂录2017:16-1
7)。英语世界更倾向于学习用于交流的汉语,而对汉语写成的文学作品关注少,故该时期无编写文学史集的动力和需求。
二战结束后,英语世界的汉学研究开始复苏,文学史集的编写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学特色和文艺价值
的关注逐渐增加。1950年,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1915一2006)《中国文学题论:纲要和书目》(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中的白话小说部分介绍了《西游记》等口头文学演化而成的通俗小说,涉及作者、故事内
容、人物形象和风格主旨等方面。该书是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开启了美国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陈受颐(Ch'en Shou-yⅵ,189
9一1977)于196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略》(Chinese L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和赖明(Lai Ming,1920一2011)
于196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介绍了中国白话和文言、口语和书面文学的特点,梳理了《西
游记》的故事来源、成书过程和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内容。白芝(Cyril Birch,1925一2023)的《中国文学选集:从早期至14世纪》(A
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以朝代为线索勾勒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其中明
代文学被分为戏曲、鬼怪、幽灵和佛教寓言4大部分,《西游记》作为佛教寓言被收录其中。柳无忌(Liu Wuchi,1907一2002)的
《中国文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将《西游记》归类为神话小说,介绍了中国神话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历
史渊源,梳理了《西游记》从口头传承到书面创作的演变过程,讲述了小说的故事内容,探究了故事的思想主旨和人物形象。麦克诺
顿(William Mac Naughton)的《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今》(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from the Earliest Time
s to the Present Day)通过摘录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的全貌。他概述了《西游记》的故事来源和主旨内容,
节选第6~7回供读者欣赏,最后推荐韦利(Arthur Waley,1889一1966)的《猴》(Monkey),供读者进一步阅读。该时期的文学
史集从故事情节的译介转向文学研究,对作品的论述多于译介。华裔学者成为编写主体,他们既了解英语世界的审美取向,又熟悉中
国文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准确,提升了文学史集的整体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对英语世界文学史集的编写产生
了积极影响。海陶玮在北京研修期间受教于郑振铎,林语堂为陈受颐和赖明的文学史作序,胡适的研究观点也被多部文学史集引用。
中西学者间的交流活动,为文学史集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以多人合著的方式重新构建中国文学史集,"打破了一般文学史重视经典的传统,采取了'去经典
化'的叙述视角,有意淡化经典作品的地位”(张洪波,魏崇新2019:145)。海维恒(Victor H.Māir)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
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开启了这一历程,他指出"当我们摆脱'经典'这一概念的习
惯性束缚时,我们能发现大量有趣的文本可供参考”(Mir1994:Xx)。该选集收录了《西游记》第7回的内容,回顾了玄奘取经的
故事原型,分析了师徒4人的人物形象,并概述了小说的故事内容。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学选集:从起源到191
1》(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From the Beginnings to1911)并未专门介绍《西游记》,仅在元明时期文学的导言部分提
及。如其导言中所述,“这本选集既不是关于经典”的保守概念(虽然选集包含了相当大量经典作品),也不是试图构建一个被压
制和忽视的'反经典'文本"(Owen1996:xi-xli)。梅维恒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
ature)与《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集》一脉相承,由韩瑞亚(Rania Huntington)、李惠仪(Li Wai--yee)等40位著名学者合力
编纂而成,其将《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置于“章回小说”部分介绍。该部分并未细分章节,而是将多部小说一同介绍,限制了作品的
叙述空间(张洪波,魏崇新2019:145)。孙康宜(Kang-i Sun Chang)和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
y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北美15位学者共同编纂而成,他们"不以个别作家或人物为主,而是偏于讨论当时写作形式和风格的产
生和发展,特别是对文学多样性的追求”(孙康宜,宇文所安2013:14)。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置于“小说中英
雄主义之改造”的小节中介绍。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简介》(Chinese Literatur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强调文学研究与历史哲学结合(Kgt2012:xw心),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突出《西游记》的象征性隐喻,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及现
代读者的接受情况。英语世界“去经典化”的叙述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但对经典作品的漠视,不仅容易给读者带
来误导,也会造成文学史叙述的失衡(魏崇新2014:40)。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向细化,研究者们难以掌握所有文献资料,
联合编写文学史集成为主流趋势,但也带来了内容杂糅、前后矛盾等问题。
2.《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经典阐释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对《西游记》作者问题的论述,主要围绕国内研究成果展开。然而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寓意主旨等问
题,国内外学界呈现出不同的思考视角。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对《西游记》的阐释反映了其经典化的历程,并为小说的学术研究提
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2.1《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长期以来,学界对《西游记》的作者争论不休。明清时期盛行"丘作说”,近世测以吴承恩之说为主流。英语世界有柳存仁(Lu
Ts'un-yan,1917一2009)、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一2017)和余国藩(Anthony C.Yu,1938一2015)等学者就此专门发
表过论述。尽管英语世界文学史集未有大篇幅论述作者问题,但其整体构思布局和三言两语的片段表述足见编者对此问题的态度。
据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编排特点,可以推测其将《西游记》置于元代文学部分属权宜之计。他对当时流行的丘处机作《西游
记》的论断存疑,却未能找出确凿证据予以否定。《中国文学史》中各小说章节的标题支持了这一推测:可确定作者的小说介绍都以
作者名作标题,如《三国演义》部分的标题为"罗贯中”,《水浒传》部分的标题为"施耐庵”(Gils1901:277-281)。相反,对
于作者不确定的《红楼梦》,则以书名为标题,并在注释处解释曹雪芹、高鹗作《红楼梦》存在争议(bid:355-384)。翟理斯在
《西游记》部分以小说名命名,却未提及作者,足见其对丘处机作《西游记》持保留态度。
陈受颐等编者对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观点予以支持。陈受颐在介绍《西游记》时开宗明义指出其由准安吴承恩创作。他从吴承
恩《禹鼎志》序言入手,并参考胡适对《西游记》作者心态的分析,解释了吴承恩隐姓埋名的原因。同时,陈受顾回顾了学界曾认定
丘处机创作《西游记》的错误观念(Ch'en1961:483-485)。赖明在作者问题上也支持"吴承恩创作说”,认为《西游记》符合吴
承恩的创作风格,且他的个人才华和空闲时间为写作提供了保障(Lāi1964:301)。柳无忌发现《西游记》成书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书
面文本的演变,因此认为吴承恩并非小说唯一作者(Liu1966:229)。
2.2《西游记》的人物形象问题
英语世界文学史集的编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最为鲜明,他"调皮、忠诚、幽默”(Li1964:302),而又“神通广大”(OW
n1996:726),是故事的真正主角。韩瑞亚指出孙悟空的人物角色对其他小说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孙悟空的角色独
一无二,启发了其他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构建。在中国小说作品中,狐狸精和蛇精幻化成人后,其动物性难以分辨,而猪八戒性格中带
有低级欲望的动物性被表现得一览无余。只有孙悟空既与人类相近,又有卓尔不群的猴性特质。二是孙悟空联系了两个不同世界,为
其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叙事模型。孙悟空和唐僧、牛魔王等处在同一等级世界,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孙悟空跳不出如来
的手掌心,因为如来处在更高等级的天界秩序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给天界带来了混乱,西天取经则意味着这个桀鸷不驯的人被高等
级世界降服。三是孙悟空具备筋斗云和七十二变等超自然的技能和武器,除纯粹娱乐功用之外,更是自我净扎的一种隐喻(梅维恒20
16:139-140)。
桑禀华则从小说的情节和受众接受角度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分析。她认为:
最重要的角色是美猴王孙悟空,小说以他早年身世开篇。孙悟空聪明机智,但也充满了野性和不安,就像人的心灵一样,需要通
过佛教修行才能得以控制。作为广受欢迎的英雄,无数的漫画、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都源自孙悟空的故事。尽管他通常使用金箍棒拯
救同伴的生命,但他的狂野躁动也让他的同伴陷入危险之中,只有唐僧的紧箍咒才能控制他。(Kght2012:89)
两位学者都强调孙悟空在故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要性。韩瑞亚注重孙悟空对其他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影响,而桑禀华更关注孙悟空
在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发展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英语世界文学史集中,虽然唐僧被视为次要人物,但被予以人性化的理解与关怀。铆无忌认为小说中的唐僧是一个真实的人类
形象:
(唐僧)既不是英雄,也不是超人,容易受到各种危险的袭击,也会因为内心的恐惧和顾虑而感到担忧。尽管他有着丰富的知识
和美德,但在面对身体上的危险时会畏缩。他会因为强盗、鬼怪和妖魔而感到害怕;当小白龙吞食掉他的马匹时,他泪如雨下。但他
信仰虔诚使他最终修成正果。(Lu1966:233)
铆无忌之后,其他文学史集的编者也将唐僧视为凡人。麦克诺顿认为唐僧“很单纯,几乎信任每个人”,“他能度过这些危险是
因为他有3位超自然助手的帮助”(Mac Naughton1973:653)。李惠仪认为唐僧代表了人类恒久的原型:"唐三藏对世俗规矩的遵
从、易受欺骗、对物质需求的依赖使他成为凡人。”(梅维恒2016:695)孙康宜将历史与小说中的唐僧形象进行对比,发现"只身从
印度取回数百卷佛经的唐代圣僧,在小说中却成了普通人,总是显得儒弱,一遇险阻,辄感不安”(孙康宜,宇文所安2013:75)。
英语学界同样注重唐僧的凡人特质。学者夏志清(C.T.Hs)认为小说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改变,是因为
其性格元素中应具备普通凡人的特质。唐僧知道自己是妖魔鬼怪的袭击目标,在小说中就应该是“一个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安危提心
吊胆的人”(夏志清2016:95),但夏志清也批评吴承恩刻画的唐僧形象没有表现出唐僧取经的勇气、刚毅和百折不挠的朝圣者精
神。
2.3《西游记》的主旨寓意问题
《西游记》文本意蕴丰富,其主旨寓意极具阐释空间,学者们为此探索不止、争论不休。从明代谢肇制的"收(求)放心说”到
清代具宗教色彩的“证道”、“谈禅”和"劝学”说(竺洪波2006:33-34),再到民国时期“游戏说”2和20世纪60年代"政治
说”(),不同的时代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英语世界文学史集的编者们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讽,刺寓言类小说。柳无忌不支持对小说进行宗教体系和政治斗争式解读,认为
《西游记》"可以被视为对人性弱点和官僚主义腐朽的一种讽刺”(Lu1966:233)。讽刺的故事发生在小说中的天庭,天庭运行如
同世俗社会的衙门。魏征修书给阴间通判,唐太宗方可顺利还阳;唐太宗要立约借金银,收到好处的恶鬼们才肯放行;唐僧将紫金钵
盂送给阿傩和迦叶,方取得有字真经。李慧仪格外重视《西游记》的寓意式解读。她从阴阳五行术语和”心”的寓意等方面进行”寓
意索引”(allegorical indices),将小说解读成一个"修心”的寓言故事,并从反讽视角阐释文本中的喜剧式寓意。
《西游记》也被编者们归为具有神话意蕴的“超自然小说”。韩瑞亚认为,《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超自然界,且故事主角具有
超自然色彩,故它属于超自然小说。韩喘亚进一步指出,”将佛教和道教中的超自然图景排除在本研究外是不可能做到的”(梅维恒2
016:118),因为这些元素贯穿整个故事。例如故事主角孙悟空最终成佛,读者在阅读小说后对观音的崇拜增强。麦克诺顿也认同这
一观点,虽然《西游记》讲述了一部"教会史”,但其中的"超自然元素是其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Mac Naughton1973:65
3)。值得一提的是,韩瑞亚和李慧仪的《西游记》分析存在差异,前者倾向解读为"超自然小说”,而后者偏重于寓言式分析,这容
易给不熟悉《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造成困惑。《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总主编梅维恒试图调和编者们观点上的矛盾,在序言中解释
他鼓励各章作者构建出各自的样式,书中一些观点和阐释上的分歧在所难免(梅维恒2016:vii)。然而,柯马丁(Martin K©rn)和何
谷理(Robert E.Hegl)对此种编纂方式极不认可,批评"该书成为一个章节有好有坏、结构杂乱无序的大杂烩”(柯马丁,何谷理2
021:155)。
3.《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编纂演进
《西游记》在不同阶段文学史集中的编纂特点,反映了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和接受态度的变迁。叙述篇幅的变化体现了英
语世界对中国古典小说关注程度的变化。书名翻译和叙述方式的变更、叙述内容重心的调整以及出版资助方身份的变革,折射出时代
特征的更替、对小说认知程度的演进以及研究思潮的变化。
编者对小说的叙述篇幅,可反映其重视程度。不同时期编者对《西游记》及同类小说的叙述篇幅,如图1④所示。
图1中折线代表《西游记》篇幅变化情况,右侧Y轴表示《西游记》篇幅所占文学史集百分比。折线呈两边低、中间高的趋势。早
期,小说的叙述篇幅少,因为该时期主要关注儒家经典,小说处于文学作品的边缘位置。随着华裔编者的崭露头角,《西游记》叙述
篇幅增加,这些编者对中国古典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后期叙述篇幅的低谷与"去经典化”的编写思潮相关,编者们试图从新的视角
构建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框架。
图中柱体对比了同一年份不同小说所占篇幅比例,左侧轴代表每部作品所占百分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红楼梦》是叙述重
点,而其他小说关注程度差异不大。早期,《西游记》篇幅略多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后期失去了这一优势。值得一提的
是,1965年白芝编写的文学史集未专章叙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白芝遵从西方文学理念,试图重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致
"西方读者不仅难以接近中国文学的真面目,而且带有一种东方主义'色彩”(陈櫈2010:83)。这也说明,“去经典化”的文学
史集编写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
不同的赞助机构影响着中国文学史集的编纂。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远东地区的关注增强,其联合相关学术机构和基金会设立研究
项目,支持与中国相关课题的研究,赞助出版学术专著。因此,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的出版受到相
关组织的资助,其叙述内容融合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并紧扣作品的文学性展开叙述。20世纪90年代后,以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代
表的新研究方法在文学领域的运用,致使学界呼吁"重写文学史”(张震英,黄阳华2018:93)。同时,英语世界各大学的文学类课
程对新教材有刚性需求,各出版社试图抢先占据教材市场(陈櫈2010:83)。基于此,出版商们纷纷主动邀请中国文学研究者合作出
版文学史集。在出版商的推动下,该时期的文学史集成套出版,以满足市场需求。海维恒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集》和《哥伦
比亚中国文学史》相互补充,便于教学和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图景;《剑桥中国文学史》属于“剑桥世界文学史”系列中的一
部分;桑禀华的《中国文学简介》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该系列丛书还包括《德国文学简介》和《日本文学简介》
等。
4.结语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在不同时代采用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呈现了对《西游记》不同的书写表达,是从他者视角探究中国古典
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图景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早期翟理斯对《西游记》故事的简单译介到对小说的多元化建构,再到多位研究
者合力重构中国文学图景,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认知从了解故事情节到全面、深入研究的全过程。这些文学
史集不仅体现了英语世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也折射了大众读者对《西游记》的接受情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
们应以批评借鉴的态度去深究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的变化特点,从而反哺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