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无处不在的高科技时代,素质是通过一个一个行为表象呈现出来的,大数据可以记录并呈现每个人的数字画像,综合展现
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的特征。网络文学的横空出世,离不开互联网的催生与助力,“网络文学”和”大数据”是“互联网”的杰作,
有着天生的血脉关系。教学时引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强化网络文学的教学内容,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导为中心”的华丽转
身,找到数字语境下适合学生学习的新路径: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评价,建立新型的网络文学综合教学模式,对教学效
果和学生行为进行双反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瓶颈,及时纠错,走进私人定制的优质教育们。大数据和网络文学的协作与共振,让网
络文学教学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多元化,也是构建新时代网络文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构建O2O+SWOT思维模式的教学体系
知识是有章可循的,将散落于各个“角落”的知识用线穿起来,要靠思维来引导。网络文学教学要树立O20+SWOT思维,实现
教学空间的无限延伸,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增值。
(一)对接020思维
O2O是Online to Offic的简称,即线上连接线下之意。教育中的O2O思维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合理高效地整合
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资源,搭建一个线上学习的优质平台。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是依托网络技术的文学,诞生在线上,低“门
槛”,少“障碍”(没有像纸质媒介般严格的审核程序),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作品,时时处处可以阅读,这种天然的优势(自由
性、本土性、现代性)和线上教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一脉相承。
网络文学教学中的O2○思维要求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要分析和梳理哪些学习资源可以作为线上资源,合理分流教学任务。既要
精心设计线上教学环节,又要打造线下的学习空间,将信息空间、物理空间、思维空间和心理空间形成一个循环结构2]。线上设计学
生学习行为数据,如阅读次数、互动方式、作业完成度、课堂实验数据、教学事务数据、课程信息数据,等等。线下进行教室的多功
能改造,打破陈旧的定点听课位移,多角度、多元化关注个体成长,”一间教室将不是一间屋子而已”。如,东京大学的KLS教室拥
有5个概念区域,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随时切换教学环境,配有专门的多变桌椅、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无限投影仪、个人反馈
装置、摄像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专门的职员进行管理,巧妙融合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环境设计理念,高度强调人性化、自主化和
个性化。再如南卡罗来大学的“网真房间”配有摄像机、显示屏和控制室等,让教学空间多样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网络文学对接020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独特的符号表征方式,将引起学生编码和解码方式的改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二)叠加SWOT思维分析法
网络文学教学中,在对接O2O思维的基础上,可以采用SWOT思维进行综合分析,制订未来教学计划。SWOT分析法是企业管理
中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分析组织内外环境所面临的优劣势来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SWO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
法,运用在网络文学教学中大有益处。
SWOT中的SW指向内部环境,OT指向外部环境。网络文学教学中"S”(strengths)优势所在:网络文学作品紧跟现代人的生活
节奏和习惯,"快速”反映时代热点,高效捕捉生活内容,直击消费者需求,让读者体验到了欣赏快感。2020年迎来了网络文学的高
速发展,轻小说、玄幻、穿越、二次元等题材在Z世代创作者和消费者的主导下快速崛起,题材类型的转变和主题内容的选取极具现实
性和专业性。如,《国色天香》是网络写手“钓人的鱼”创作的都市小说,喜马拉雅连载时点击率达到了12亿。该小说立意新颖,写
尽了人生百态,彰显了家国情怀。《熬婿》是网络写手“愤怒的香蕉”所创,讲述了宁毅穿越后成为熬婿的一系列家国大事。《司
藤》是晋江文学城的驻站签约作者尾鱼的作品,故事充溢着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唯美绝伦。网络文学的潮流性、自由性、平民化特点
让作品魅力尽显,读者可以在尺幅之屏阅尽人间经典的体验,更是别具一格。
网络文学教学中"W”(weaknesses)劣势所在:网络文学从写作到传播都是自成体系的,"自由”是它的天性。它没有肩负现
代文学的启蒙性和革命性,也没有具备通俗文学的颠覆性,所以网络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的。在网络文学高速发展的同时,泥沙
俱下、野蛮生长也属正常。
掌握了网络文学教学中的SW后,就要寻找对应的OT。网络文学O(opportunities)是大数据的出现,技术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服
务教学,教师可以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综合测算学生的行为,进行数字画像,清晰呈现学生的成长数据,量化学习成效,便
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机会有目共睹,T(threats)威胁也是存在的。互联网缩短了人和人之间
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人与人的心灵距离,“群体孤独现象”的出现,“容器人、拟态人、网瘾人”的存在,都源自对网络的过度依
赖,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孤独和疏离。互联网让人们畅享了大数据的优越,也让人类饱尝了“信息按摩”效应,陷入孤独、迷恋、成
瘾、焦虑的状态,结果可想而知31。
二、创建混合模式的“大数据”学习评价体系
传统的网络文学测试是”平时表现”加"期末成绩”按比例综合测算,“平时表现”涵盖面模糊,随机性很强,难以量化且指标
单一,看不到学生背后的"品质”,唯"分数”为优,这是"育分”和"育人”理念的甄别点[3]。教学应该从"用分数说话”转向
“用数据说话”,加强分析、诊断、记录和干预分数背后的学习行为。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掌控自己的
行为,量化自我成为一种新趋势,如测步手表可以准确呈现运动量和卡路里的消耗,体脂秤可以量化人体的健康程度等科技产品。大
数据时代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量化自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量化学习”是大数据时代特有的学习方式,通过
具体的量化数据,给学生画像,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4]。
(一)量化评价
网络文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最终的量化结果是:线上和线下大数据的叠加,实现最大程度的量化学习,
准确定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
线上量化体系首先要量化网络文学的学习资源。统计小说、论文、音频、视频、微课的点击量和下载量,进行参数对比,借助计
算机工具以图状的形式展现量化数据,直观且便于分析。当然,这些数据只能证明有学习痕迹,不代表真正获取并掌握了知识。其次
要及时进行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设计能够体现网络文学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的习题,检验量化数据的完成度和准确率,用答题时间和
次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和运用度。同时,也可以采用比格斯的$0o分类评价理论来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和所达到的思维高度。
网络文学的线下学习评价要根据实际活动来量化。通过网络文学作品设计有趣的、极具创新性的线下活动,以知识竞答、辩论、
游戏、分组讨论、访谈等多变、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打破用同样路径、同样进度和同样方式将所有学生放在一个模具加工的方式。
如情景教学中,可以精选优质网络文学作品,让学生分角色饰演,使其身临其境感知人物内涵和精神气质。网络文学是具有语言和艺
术特点的创造性符号,是一种表现情感、抒发感情的新形式。每位参与饰演的学生都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以"本我”感悟、思
考、表达并诠释作品;另一方面,以”他我”体验人物的崇高与卑下、美好与丑陋、善良与罪恶的复杂交织,直观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的烦冗以及命运的自然发展脉络。学生受作品感染程度证明作品的优劣和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角色饰演是一种“情景化的设计理
念”,是呈现网络文学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量化角色饰演呢?可以在02○思维的引导下,利用教室的多功
能改造,实现多角度、无死角的位移拍摄,由教师设计一个线下评价表格,从故事情节的完整度、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对角色
性格的认知和评价程度、表达和感染力的完成度、角色设计的鲜明程度、主题的深刻程度、语言表达流畅程度,以及是否展现角色性
格等方面进行打分。
线下活动形式多样,量化评价的内容也要多角度、全方位反馈,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学生个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5]。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有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质。随着网络文学发展进程的加快,
创作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专业化,元气满满的网络文学新生态正在形成。这种现象的产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
学作家的年轻化是如何产生的?回溯我们的网络文学教学,如果只是一味进行单调而简单的教师讲解,重塑网络文学的教学内容成为
读者向作者转变的关键点与衔接处。基于此,线下评价体系可以增加网络文学的写作环节,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以优质
的网络文学作品为范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特长,洞察和培养学生敏锐的网络嗅觉、细致的网络语言
表达能力和网络思维,在认知和鉴赏网络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未来的网络文学作家,一举多得,这才是教育的根本。针对学生的作
品设计符合网络文学特点的评价体系:要有自带流量的人物,不仅可以汇聚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还可以拓宽读者视域:要用简
洁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和感情张扬的个性化语言。要有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涵。如:《熬婿》中的宁毅家世和容貌平平,穿越后
凭借先知未来的商业手段,人生一路绿灯。《司藤》中的秦放潇洒多金,司藤唯美超俗,开创了爱情故事的新天地。这些作品的影响
力除白带流量和充满特色的语言之外,重要的是人物身上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和爱国情怀。
线上学习行为易于量化,线下学习行为的量化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既要有学习内容的反馈,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水
平,实现时间和资源的高效整合。同时,兼具层次感和差异性,才是量化学习的最终目标,方可最大限度地洞悉学生的发展状态乃至
职业走向[61。
三、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教师素养
大数据时代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师生角色发生了重构,由"教”变成了“导”,随着翻转课堂、直播、微课、慕课等
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掀起了对教学方式的新一轮思考,教学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迈进,在线教育承担了教师的很多
功能,教刻师可以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无形中宣告教师的角色进入了配角,教学资源的破窗(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高
精尖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素质偏低的教师该走向何方?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此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
键。
(一)打造群体智能的教刻师团队
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狭窄。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数以万计的知识汹涌而至,让人
应接不暇81。此时,知识背后获取、选择、整合、运用、创新的"能力”才是"力量”,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学生对知识的索求,也从传统的“渴求”转向了"精选”,对课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了他们更多选择的
机会。
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和教师单一化的教学现状反差鲜明,如何解困?群体智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9。群体智能源自对群体性昆虫行
为的研究,如蜂群、蚁群、鸟群等,每个个体虽小且微不足道,但群体力量强大。网络文学教学中,可以依据每位教师的专长,各自
按照"TRACK知识体系”培训,形成一个有弹性、有韧性的团队,明确分工,包括:线上学习模式的建构、线下活动的设计和管理、
视频的录制和剪辑、数据的测算、课程资源的开发、写作和表演活动的设计、网络文学论文的撰写,等等。全体智能的优势重在配
合,分工量化测评也是重要一环。
(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
关于对教师素养的研究,有一个线性的认识:经历了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PCK和TRACK的演变,充分说明:在
教刻师成长中,专业知识是基础,教学法和技术知识是重要支撑。大数据时代,随着线上教学、慕课、直播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T
ACK知识体系的建立成为教刻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重构网络文学教师的专业CK。教师要做到善读、善思、善研。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作品的更新节奏不断加快,铺天盖地
的知识扑面而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信息源和制高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获得最鲜活的学习内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本
领恐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教师必须善读,秉承“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古
训,时刻关注和阅读新作品的动态,深悉各大文学网站的运营规则和新动向,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提到最新的网络
文学作品时,能够信手拈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收获知识。“学而不思则惘”,思考方式决定教师的行动方向,网络文学的教学走
势,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唯有“善思”方可破冰。"善研”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着力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有论文和研究
课题的支撑,无限拓展边际,理论先行,不仅可以有效指导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和网络写手的
年龄结构都呈年轻化,他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紧跟他们的步伐,走在最前沿。
其次,网络文学教师需要具备系统的教学法知识。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恒道。”能言明的"道”都不是永
恒的"道”,"道”随物移,随时变,宇宙中蕴含着难以名状的"“道”。教师在传"道”时,重在教方法、教思维、练能力,而非教
结果。传“道”方法多样,可以灵活运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
法、谈话法、参观法等。
最后,网络文学教师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网络文学是搭乘"互联网”快车,在媒介的软床上诞生的文学样态,从出生到运行都
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和传统文学相比,一个是数字语言和媒介的运行体制;一个是文字语言和传统的运行体制10。从数字语言到文
字语言的转换是大数据时代的独有特色。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和经营管理,以及它独特的运行体制和评
价体制11门。若单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文学未免舍本逐末,那么,重构审视视角,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来考镜源流。如从网络文学
的诞生地
网站来追根寻源时,有些网站可能已经倒闭、更迭,唯有钩沉其史料、复原旧貌方可着手研究;对网站运营模式的梳
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形成发展;ACG文化对网络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产生;网文付费制度的成功运作和P产业的运
行、激励机制;网络文学逻辑链接、产业生态格局;网络文学资料库建设、超文本形态等的研究,不管是追寻质料因还是形式因,都
需技术知识来探清。因为网络文学的复杂性导致研究者偏重宏观的探讨,微观研究和教学模式的探讨几乎没有。
大数据时代使网络文学教学呈现新的特质,隐喻着数字时代网络文学教学的新变迁。本文探讨了大数据视野下网络文学应有的教
学思维和现实转向,深入挖掘了网络文学教学中的$WOT,围绕"如何凸显网络文学的课程特色”展开论述,以期为网络文学的教学
发展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