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贤对李白的接受研究

2025-02-19 李齐贤对李白的接受研究

朝鲜与中国同属儒教文化圈,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从实际影响的角度,也可从其他的角度看出。中国与

朝鲜半岛因地缘相近的缘故自古以来就交流不断,在古代东亚特殊的宗藩体系之下,更是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字为载体的东亚

儒家文化圈,而朝鲜半岛正在其中。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古朝鲜的文人们也会使用汉字进行文学创作,中朝两国的文人亦可以用

汉字进行笔谈,因此在我们的邻国朝鲜半岛上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汉文学创作家,李齐贤便是其中的一位。

李齐贤是高丽末期著名的汉诗人,与崔致远、李奎报并称为朝鲜古代三大诗人,在朝鲜文学史上与李奎报并称为高丽汉诗双璧。

他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词,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的诗词内容丰富、众体兼备,享有”诗界正宗”"东国杜子

美”之美誉。到目前为止,有关李齐贤的个人研究与比较研究有很多,但有关李齐贤对李白的接受研究却很少。李齐贤的文学创作深

受李白的影响,但学界对李齐贤和李白文学的关联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学、流传学和渊源学等研究方法,对

李白的诗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李齐贤对李白诗词的接受、李齐贤对李白诗歌的继承与个性化进行探究,以此来揭示李齐贤诗词在朝

鲜半岛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的洁瀚星海中,李白的地位犹如北斗,指引着后世的文学航向。他的才华及其人格的魅力、独特的气质以及文学作

品,在古代朝鲜同样激起了广泛的敬仰与深远的影响。虽然李白的作品究竞是何时传入朝鲜的彼岸,如今已无人能追溯其确切的时

间,但是据现有资料推断,李白的作品主要通过崔致远、崔承裕等这些在唐留学生和两国文化交流传入朝鲜,其作品在高丽朝时期就

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如同春风吹拂,秋雨浸润,李白的诗意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朝鲜半岛的文化根系。

一、李白诗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接受

李白诗歌在何时传入朝鲜半岛如今已无法考证。在唐代,新罗与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可以推测,李白诗歌是通过新罗派往

唐朝的使臣、留学生和僧人们传到了朝鲜半岛。晚唐时期赴唐留学的崔致远已经在《双女坟》中写到了李白:“五百年来始遇仙,且

欢今夜得双眠。芳心莫怪亲狂客,曾向春风占谪仙。”崔致远是先于李齐贤一个时代的诗人,从其诗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李齐贤生活

的高丽王朝之前,朝鲜半岛的诗人们已经知晓李白的大名了。

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学发展迅速,唐诗宋词在彼时已经频繁流传于市井之间,而这一文化繁荣景象也传播到了友邦高丽,海外的

朝鲜半岛此比时也刊行了大量诗话集。在这些诗话集中,高丽文人对李白诗歌有着精湛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李白、杜甫是我们中华诗歌辞藻最经典的两位代表,而他们不仅在我国广受推崇,其影响力更是扩散到了海外。高

丽中期,李杜两位诗人最受人们推崇,李杜的诗歌是文人们必读的作品,也是朝鲜文人心目中不可企及的范文。

到了李朝时期,郑澈、金炳渊等文人都对李白诗歌有深入的研究。李白的诗歌不仅在文人群体间产生了影响,甚至延伸到平民百

姓中间,是朝鲜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诗神。李白在朝鲜半岛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朝鲜人看见当空的皓月会自然联想到李白,认

为李白是吟咏月亮的诗仙,看见豪饮的酒徒会自然联想到李白,认为李白是嗜酒如命的酒仙。

总之,李白的诗歌在统一新罗时期就已经传入到了朝鲜半岛,受到了朝鲜人民广泛的关注和接受,并在此之后深深影响了朝鲜文

学。

二、

李齐贤对李白的接受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李齐贤作品中的“李白元素”。判断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是否受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考证:一是直接提及,并表露出对其崇拜和仰慕;二是风格、手法、句法、取材等方面有对前者的模仿。我们以这两种手段来剖析李

白对李齐贤创作的影响。

(一)李齐贤对李白的提及和模仿

李齐贤的诗歌中有对李白的提及,如《中庵居士赠诗八首,务引之入道,次韵呈似》其八一诗中有"玉川腹里五千卷,李白手中

三百杯”的句子。在该句中,李齐贤直接提到李白的名字。作为一位好酒的诗仙,酒已经成了李白诗歌的一种代表意象,而李齐贤此

处又点到“三百杯”,这何尝不是对李白的一种致敬。

除了在诗歌中直接提及李白,李齐贤的词作亦对李白的诗歌有许许多多的间接模仿。例如,《巫山一段云洞庭秋月》中的“举杯

长啸待湾骖,且对影成三”,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巫山一段云朴渊瀑布》中的“白练飞千

尺”,化用了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巫山一段云·白岳晴云》中的“羡杀岭云闲”,化用

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蝶恋花汉武帝茂陵》中的"羽化何人,一见蓬莱岛”与李白《古风》其

三十中的"但识金马门,谁知蓬莱山”,《沁园春将之成都》中的“顾去日无多来日多”与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颇有许多共性。可见,李齐贤在创作之时对李白作品有着借鉴化用的部

分,这便是其在作品层面对李白的提及。

(二)李齐贤对李白诗词的接受

1飘逸的词风

作为一位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反将精力投于山水之间的文人,李白的诗词都给人以一种洒脱飘逸之感,这样的风格在其诗词中大

有体现。而这种飘逸的风格在李齐贤的诗词中也有所展露。李齐贤的词风飘逸而生动,恰如行云流水,同李白一般,他的山水诗词如

同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意境,同时在这些流连于山水中的句法中尽显其自由的灵魂,豪放的气概与深厚的感情,其

字句间无不流露出他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以及他潇洒率真的生活态度。就以《菩萨蛮·舟次青神》一作为例,词中李齐贤极力描绘山水

的秀丽,在沉浸于山水之时自己的洒脱与真情实感也在此间流露。李齐贤同李白一般受困于官场的黑暗,但是二人皆不以为然,反是

寄情于山水,只身一人融身于大山大水中,颇有旷世之感。这种在山水间流露真情的飘逸风,格不仅体现在大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上,更体现在真挚的情感和超脱尘世的哲学思考上。

我们不难发现,李齐贤在词风方面对李白风格的接受,同样的受困于官场中,同样流连于山水间,二人亦以此洒脱作词,笑傲于

人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齐贤对于李白浓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其词风也深刻受到这位伟大的前人的影响。

2瑰奇的山水境界

前文我们提到李白多游于山水之间,这样的经历不仅使其诗歌风格被赋予了一种大自然的旷达飘逸的色彩,也让其熟于描绘山水

的秀丽。我们纵览李白的诗篇,其笔下的山水是如此横放杰出,瑰奇雄丽,惊心动魄。而这种对山水的极力描绘手法也被李齐贤所接

受学习,如他所作的《水调歌头过大散关》:“行尽碧溪曲,渐到乱山中。山中白日无色,虎啸谷生风。万仞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

树,岚翠自濛濛。”细读此词,我们便能领略到李齐贤笔下自然的绮丽雄壮。行至溪水未端就深入群山之中,碧绿的小溪在此刻与乱

山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大自然的多样变化在此刻被很好地描述出来。白天山中并无过多别样色彩,但是虎

啸时山谷中的大风给人一种萧瑟惊悚之感,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在读此句时无不汗毛一立,不免对李齐贤笔下的自然有了几分敬畏之

心。而后李齐贤对悬崖乱石边耸立的樟树的描写更是极显大自然的怪丽与鬼斧神工,其中"万仞””千岁”等词亦颇具李白的景物描

写风格,仿佛《蜀道难》一般。

而李齐贤这样的诗词还有许多,如“铁锁高垂翠壁,玉井冷涵银汉。知在五云头,造物可五物,掌迹宛然留”(《水调歌头望华

山》),“隐见溪流转,纵横野垅分。隔林人语远堪闻。村径绿如裙。鸢集蜈山树,鸦投鹄岭云”(《巫山一段云黄桥晚照》)等。李齐

贤同李白一般对景色山水的描绘会倾注自己的感情色彩,极力渲染,使大自然的壮丽雄伟跃然纸上。

3.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熟读李白的诗作后我们会发现,李白喜欢巧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在这些诗词中,李白巧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绘景绘情,更显

景色之壮丽,更诉其情感之深切。

和李白一样,李齐贤也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写景物,如《蜀道》:"此山从古有,此道几时开。不借夸娲手,谁分混沌胚。

天形旂尾掷,冈势剑铓摧。雾送千林雨,江奔万里雷。班班穿荟郁,嘉嘉上崔嵬。下马行难并,逢人走却回。惊猿空踯躅,去鸟但徘

徊。才喜晨光启,俄愁暮色催。金牛疑妄矣,流马笑艰哉。寄谢题桥客,何须约重来。”诗中借以夸父、女娲之手,用极度夸张的手

法描绘山道,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中的描述与李白的经典作品《蜀道难》类似,甚至于文题上便有借用,从中不难发

现李齐贤在创作手法上对李白的接受学习。

三、李齐贤对李白诗歌的继承与个性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李济贤的诗词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李齐贤也很好地接受学习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手法,这

可谓是李齐贤对李白诗风的继承,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李齐贤亦有自己不同于李白的个性一面。李白诗词多以飘逸奔放为主,李齐贤

亦有洒脱之风的辞藻,但其他的诗句却独有刚健沉稳的色彩,这点可以说有别于李白,可谓在借鉴中创新。一个良好的传承过程中,

后者不仅需要对前者进行学习保留,更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的传播亦是如此。朝鲜半岛毕竟还是有别于中国,在这么一个

儒教盛行的国度,过分的不顾拘束只求洒脱还是行不通的。诚然,李白的诗歌对于之后的朝鲜文人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我们也不

能否认李齐贤对于古朝鲜文坛的积极作用。通过李齐贤的诗词,我们能从中看到李白的影子,但是也能挖掘到李齐贤个性化的一面,

更符合朝鲜社会情况的一面,可以说李齐贤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者,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根据本国情况进行了风格的革新。所以,徐

居正在其《东人诗话》中说李齐贤”北学中原,师友渊源,必有所得者”,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李齐贤不只是有所得,还另有所创。

区别于李白过分洒脱自由的诗风,李齐贤的诗词在飘逸的风格上保留了彼时朝鲜民族的稳重刚毅,这样的个性风格也使之后的朝鲜文

坛多了一份自己的独特性。

文化是具有传播性与世界性的,李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其诗歌不仅仅被我们所传颂,也传播到了我们的邻国朝鲜半

岛之上,并对高丽朝鲜的文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李白的逸闻逸事在高丽时期的汉诗中常常被提及;许多高丽诗人创作诗歌时常常借

用李白诗歌的标题,如李齐贤的《蜀道》就是借用了李白《蜀道难》的标题;高丽时期的诗人还常常吸收和利用李白诗歌中的词语和

辞藻;李白对高丽时期的"集句体”汉诗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李白之于高丽诗坛,泽被广远、影响极深。

在朝鲜半岛一众汉文学集大成者中,李齐贤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其对李白的诗风有很大程度的接受学习。李齐贤不仅在诗词

中多次提及李白,还继承了李白飘逸的诗风、瑰奇的山水境界,以及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朝鲜半岛的文人极少创作词,李齐贤

还开创了朝鲜文人以词写景的文学范式,开创了以健笔写豪情的词风传统,确立了朝鲜特有的词学理念,为后世朝鲜文人的词创作提

供了基础。当然,李齐贤对朝鲜词文学创作的影响还有很多。总之,李齐贤对朝鲜文坛发展的贡献极大,诗词成就极高,在朝鲜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

下一篇:文学创作会成为“非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