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被讨厌的勇气》中元话语研究

2025-04-01 顺应论视角下《被讨厌的勇气》中元话语研究

0引言

元话语由美国学者Harris(哈里斯)于1959年提出。会话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主话语和元话语。具体而言,主话语表达的是主要

内容,提供的是整个话语的基本内容。《被讨厌的勇气》采用对话的方式,通过一位哲学家与一个青年之间的谈话,讨论了许多关于

人生的课题,途释了阿德勒的一些思想。目前,学术界关于这本书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尚未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本研究认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对话式文学作品很好地充当了研究语料。研究者试图基于语言顺应论,对《被讨厌的勇气》进

行解读,分析哲学家与青年两者对话过程中使用的元话语标记,进一步探讨这些元话语标记的使用对促进该“心理疗养”过程顺利开

展的意义。

1元话语的概念及分类

交流时刻都在发生,然而一次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所传递的话语内容本身,也取决于作者或发话者采用何种交流手段,即借助

何种额外信息工具以更好地表达话语内容。因而一次有效的交际既在于交际者传递何种信息,也在于如何传递信息[1们。

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Vande Kopple和Williams2]将元话语分为篇章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这种分类为后来的元话

语研究铺平了道路,使研究者更容易识别元话语。然而,这种分类法仍然存在分类界限不清的问题,难以在研究中应用。

Crismores等人3]将语篇元话语再细分为篇章标记语和解释标记语,并将模糊标记语、确定性标记语、证源标记语、态度标记语、

评论标记语都归类到人际元话语。2005年,Hyland4提出了"引导一互动”的元话语模式,将元话语分为文本交互元话语和人际互

动元话语两类,文本交互元话语包括过渡语、框架标记、内指标记、证源标记、语码注释;人际互动元话语包括模糊语、增强语、态

度标记、自称语、介入标记等。虽然这种模式对元话语标记的分类并未将句子形式的元话语标记考虑进去,而仅限于词和短语,但该

模式涵盖的可用范围广且有条理,是目前学术界最常用于研究元话语的分类。

在元语用意识分类的基础上,陈新仁[5从元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元话语的分类模式,将元话语分为语境、发话人、受话人、关

系、信息、语篇、语码元话语七大类。

2元话语的相关研究

自元话语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功能的不同界定一直备受瞩目。再加上元话语本身的抽象性与语言性,

国内外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本研究从对比研究和功能性研究两个维度梳理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元

话语的相关研究。

2.1对比研究

经大量阅读前人的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不少学者对元话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既包括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也包括

不同学科之间的对比研究。相关研究发现,汉语中元话语出现的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元话语,汉语学术论文中元话语出现的频率低于韩

语学术论文中的元话语[6]。不同学科之间元话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文科的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人际元话语的频率略低于理科,但使

用的元话语类型多于理科7]。

2.2功能性研究

早期对元话语的相关研究大多在抽象概念层面上进行,后来逐渐发展为对元话语功能性的研究。相关研究发现,元话语具有引导

和互动的作用,尤其在学术语篇中使用元话语名词能产生构建语篇与人际互动的双重作用8]。随着对元话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

者对英语教师的元语言行为进行了研究9]。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元话语有助于教师有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元语言意识和能力的培

养。近几年,元语用身份的概念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元话语视角下的身份构建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发现,为了拉近与受众

(包括现场和媒体上的观众)的距离,演讲者普遍使用受众元话语,引导听众进入其意图搭建的彼此的心理空间,以此构建与受众之

间的结盟关系10。身份构建的理论也被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语行为,研究发现,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受不同交际目的驱动,会

使用不同的元话语构建当时所需呈现的语用身份[11]。

综上所述,前人针对元话语所进行的大多数研究均以非文学属性的作品或语料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被讨厌的勇气》为语料,

采用Hyland的"引导一互动”元话语模式,通过探析该作品中主人公使用元话语的情况,反映出其对语言使用的自反性意识及由比作

出的语言顺应行为。

3语言顺应理论

根据顺应论的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是说话者不断做出语言项目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赋予语言使用者不

断做出这种动态选择的前提。“”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12]70。因此,选择在交际中

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商讨性使交双方就交际实况,通过平等协商持续且灵活地做出语言选择;顺应性使交际双方从一系列变异性

的语言项目中做出商讨性的选择,以接近交际需求的满足点。

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结构对象、动态性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对研究语言的顺应极其重要。在此本研究集中于顺应的语境关

联成分。”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12]82。语境关联成分是指与

话语相互兼容或影响语过程的所有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和语言语境。

4元话语在《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使用

《被讨厌的勇气》全文运用对话体展开,对话的形式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如师在侧,如友在临”。全文通过哲学家

在与青年人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中全释了阿德勒所阐述的关于自愈的自我成长思想。

目前,尚未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分析。研究者试图基于语言顺应论,从交际语境的精神世界视角考虑,对《被讨

厌的勇气》进行解读。顺应论认为精神世界的顺应是语用学顺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精神世界的顺应表明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主动

顺应交际对象的动态过程。如果说话人注意到对方任何情绪或态度的变化,便会及时调整语言选择,以满足对方的情感需要,从而使

对话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本研究集中分析哲人在与青年人对话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元话语,以期分析哲人在使用不同元话语时对青

年人精神状态的动态感知,进而探讨这些元话语的使用对促进两人交谈顺利进行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Hyland的"引导一互动”元话语模式,对哲人所使用的元话语进行分类,并探讨各类元话语在其语境下所产生的作

用。

4.1增强语

增强语与模糊语恰恰相反,发话者或作者使用增强语的目的常用于肯定对方观点或表达自身对某一事实观点的确定性,在汉语中

常表现为"当然”"只要.就会”"正是如此”等;在英语中常见obviously、.clearly及believes等,增强语常用于建立发话者自己或

自身观点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同盟关系[13引。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学家在与青年人的对话中多次使用“当然”"当然可以”"正是如此”等强调性副词,用例如下:

在“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这一主题对话中,哲人感知到青年人对“自卑感是主观性的解释”这一说法有接受的倾向,便立即

使用“正是如此”来肯定青年人对自卑感来源的正确理解,以此建立自己和青年人之间的同盟关系,搭建起心理专业人士与咨询者之

间的沟通桥梁。

例1:青年: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哲人:正是如此。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14140

在”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主题对话中,当青年人问到自己是否有交到好朋友的可能时,感知到青年人的期待,哲人立即使

用增强语“当然可以”表达自己对青年人的赞赏,大大增强了青年人的自信心:

例2:青年:我以后也可以交到好朋友吗?

哲人:当然可以[14168

4.2介入标记

很多情况下,为了引起读者或交际对象的注意,作者或发话者通常会通过使用介入标记的手段制造与读者或交际对象互动的现

象,以此把对象当作语篇的参与者,达到共鸣的效果。介入标记的表现通常有:“我们”"你们”,w、you等人称代词;“让我

们”,let uss等动宾短语;"应该”,should、must等助动词;"必须”"要”等副词。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多次使用“我们”人称代词和“让我们”等介入标记,将自己和青年人置于同一阵营中,以此拉近

两人的关系。用例如下:

在第二夜中,“我们”介入标记出现频繁。感知到青年人对阿德勒思想的强烈质疑,哲人多次使用"我们”以求给予青年人“我

们是密友,我们具有一样的普遍性”的心理暗示。

例3:哲人: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14161。

例4:哲人:我们有语言,…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1461-62】

4.3过渡语

过渡语包括过渡副词、过渡助词和过渡动词等,作者或发话者使用过渡语有助于帮助读者、听众或交际对象理顺语篇的罗辑关

系,还可用于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常见表达形式有附加式过渡语“同时””(也)也是”和nd等;总结式过渡语"总之”和llin

al等;以及转折式过渡语""但是”"而是”"不是而是”和but、howevers等。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是

转折式过渡语,用例如下:

在第二夜“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对话中,青年人多次误解和扭曲“怒气”的原因和目的,感知到青年人越来越不服气,

哲人使用转折过渡语"不是…而是”向青年人强调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泪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例5:哲人:…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交流工具1461。

4.4语码注释

语码注释,即补充、解释说明内容时所使用的元话语标记语,常表现为"换句话说””也就是说””例如”“这就是所谓的”

和for example、that iss等类似的注释词。发话者或作者通过语码注释遣词造句,详细解释或举例以确保读者能理解所传递的意思。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对青年人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预测,尤其对青年人容易产生歧义或疑惑的专业名词加以例证

或注释。因此在对话中,“也就是说”和”例如”等语码注释使用频繁,这同时也体现了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的互动性,用例如下:

在第二夜的对话中,哲人预料到“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生存”这一说法可能难以被理解,便使用“也就是说”进一步

解释“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生存”的内涵。

例6:哲人:…,

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14]36

哲人使用这些元话语的不同情境体现了其在交际过程中自发性和动态性地感知和顺应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变化,从而不断地作出语

言选择。

研究发现,Hyland"引导一互动”分类模式下的元话语频繁出现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尤其是人际互动元话语下的增强语、介

入标记以及文本交互元话语下的过渡语、语码注释等二级分类元话语标记。

5结束语

本研究认真梳理了由Vande Kopple、Crismore、Hyland和陈新仁等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元话语分类模式。经对比分析,Hyland的

元话语分类法更适用于探讨《被讨厌的勇气》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因为该分类法应用广泛,历时已久,各二级分类更加具体细致,

更能涵盖哲人在“治意”前来咨询的青年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二级元话语。

基于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研究发现,在《被讨厌的勇气》这部文学作品中,元话语的使用随处可见。元话语是说话者的心理表

征,说话者选择元话语的过程同时是一种顺应他人心理的动态过程。哲学家在与青年人对话过程中顺应青年人的心理变化和交际需求

而动态选择适用的元话语,有助于会话的顺利开展,促进交际成功。本研究将哲学家频繁使用的元话语分为人际互动元话语以及文本

交互元话语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增强语、介入标记以及过渡语、语码注释等二级元话语。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基于语言顺应

论,以交际语境的精神世界为立足点,将文学作品作为语料,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试图拓展元话语的相

关研究领域。


上一篇:

下一篇:人机协作会是写作新趋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