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小说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25-04-21 马金莲小说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历来被冠以乡土文学、西海固文学、回族文学、苦难叙事、女性叙事等标签,这些标签既是马金莲小说生长的

文化语境、地域场景和身份话语,也是马金莲文学创作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这些特色交融浸润在马金莲创作的理路和故事之中。然

而标签只是就作家作品某一方面特色的概括,并不能尽展作家书写的深层内涵。总括而言,马金莲的创作主题大致包括两大方向,一

是对过往农村生活的追忆式表现,二是对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的书写。作家通过这两方面展现了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间世

事、文化精神、对生命伦理和价值的思索,以及对时代变迁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追求的叩问。在马金莲的作品中,常能读到传

统农业社会背景下农村人的善良宽厚和温情脉脉,与之相对,进城的农村人却多有不适和净扎。即便如此,马金莲为我们构筑的世界

依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充满了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思索和追问,迫使我们思考应该向何处寻找答案。作家似乎一直

”保守”地怀念间,然而换个视角就会发现,继承和创新本是一体两面,面向未来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在马金莲的作品中,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亲善友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们,马金莲的小说正是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基因融铸于创作全过程的生动佳作。

一、马金莲小说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谱系,其中烙印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勤劳质朴、仁爱友善、以和为贵等优

秀文化基因经过历史演进沉淀为每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品格和民族性格。马金莲小说中的人物形像、民族气质

正体现了这一点。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璀粲文明的精神动力。马金莲小说的背景是宁夏西

海固地区的西吉县,这里曾以苦甲天下为世人所晓。马金莲说:"生长在这样的土地上,并将生命里将近30年的时光留在这里,不写

苦难,那我写什么?还能写什么?我们本身的生活,就是一段苦难的历程,我一直沿着苦难的路前行。”[2]但是,生活在西海固的人

们并未因当地自然禀赋的不足而放弃和气馁,他们勇于拥抱生活的艰辛,因苦难而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蓬勃向上的斗志、自然达

观的性格、坚强不屈的灵魂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无不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马金莲早期的小说表现了西海固人民的贫苦生活,《父亲的雪》中兄妹俩吃过饭要舔三次碗才肯放下;《山歌)儿》中母亲新婚第

二天就要去乞讨:《长河》中村民要到低于村庄的山沟底去挑水,伊哈年轻力壮,想要挖口水井,却在挖水井时被砸丧命;《糜子》

中的粮食因一场冰雹而变丰为歉。奋斗之于不同环境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西海固人终年辛劳,却所获甚少,这样的生活曾经几近是

西海固人的”日常”,在贫困极其鲜明的映衬下,勤劳耐苦、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在马金莲早期的大多数作品中显得十分突出。书写

城沛生活,马金莲写了诸多的“隔膜”,但不遗余力的拼搏仍是主基调。《人妻》中腊冬梅的馒头店忙得热火朝天,《老年团》中马

霞带领老人团独闯北京,均是奋斗者的身影,但最能体现奋斗精神的应当是《马兰花开》。《马兰花开》中的主人公马兰真切地表现

了西海固社会转型中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状态,虽然未必人人都会走上创业之路,但西海固农村女性经历的成熟、转变、自强的过程是

一致的。马兰在夹缝中的生存境况以及不向命运妥协、独立自强的性格非常具有代表性。作者以马兰花为意象,一语双关,马兰花所

象征的倔强自强正切合马兰的坚强不屈。年轻一代战胜困难、勇于奋斗的经历真实再现了西海固人从封闭、传统走向新生活并创造新

生活的热情,特别是年轻女性身上表现出的担当能干、善于学习和挑战自我、善于从传统中闯出新天地的精神风貌更具有突破性和说

服力。

(二)崇礼尚德的优良传统

马金莲笔下的农村生活大多是对童年的追忆,生活简单却充满温暖,这种温暖其实质是人情的宽厚和善良,是传统中国人融入基

因的温情和厚道,是对礼仪和品德的追求,是“以礼待人”“宽以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舍己为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优秀传统美德的生动表达。马金莲小说处处可见传统礼仪道德对人的濡养,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

小说集《1987年的酸菜和浆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6年的自行车》讲述了主人公家里刚买了一辆自行车,是为父亲上班准备

的,也是一家人积攒已久买的一个体面而珍贵的大物件,村上腿脚不便的未婚小伙子舒尔布来借自行车去相亲,一家人经过几番背地

里的纠结、挣扎和争论,最终将自行车借给了舒尔布。可因为路远难走,自行车被摔坏,按照一般常理,主人公理应索赔,但他们依

然接受了车坏的事实,并未向舒尔布提出任何要求。故事中的奶奶虽然对自己的孙女十分严厉,但是看到穷困且行动不便的舒尔布仍

大方地给小伙子做了早餐,热情贴心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作者在笔端所流露的正是人性最美好、最无私的光辉。《1987年的酸菜和浆

水》中奶奶不辞辛苦、反反复复才腌好了酸菜,二奶奶却常年不劳而获,可奶奶、爷爷在等酸菜腌出味儿后,第一件事就是送给二奶

奶家一盆,其后也常年为他们家提供酸菜,只因为爷爷对二爷爷的照顾和担当,酸菜虽小,但能以小见大。这种同根相连、舍己为

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是马金莲所在的扇子湾人崇礼尚德、亲善友爱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代代传承的

文化基因。

(三)内敛沉静的精神气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受礼乐教化,加之儒学、心学等哲学思想的淬炼,民族性格中温和含蓄大于执烈奔放,日常生活中更是讲求平

和中正、敦厚温敏。在马金莲的笔下,内敛含蓄是人物性格的主基调。小说中的爷爷或父亲往往深沉而威严,这是西北男人的典型特

征,他们对家的感情往往体现在行动上,很少用语言来表达。《1990年的亲戚》讲述了嫁出去的女儿在自己家给孩子办满月酒,父亲

因为亲家没有按常理邀请他们而生气,但最终还是因为疼爱女儿,带着小)儿子、孙子一同去看望女儿,虽然脸上嘴上满是不高兴,但

心里的爱却掩藏不住。《父亲的雪》是马金莲的名篇,后爸悄悄跟着"我”一路送"我”回家的情景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后爸因此

得了风寒,最终因此病故,此间深情都是无言的表达。女性是马金莲书写的重点,女性内秀含蓄、隐忍坚强更是时时处处感染着读

者,传统中国妇女贤惠温柔、端庄稳重的形象在马金莲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调皮角色"姐姐”经常被“奶奶”或“妈妈”教育,

《一抹晚霞》中的舍巴尔奶奶也以一辈子端庄大方为傲,众多"奶奶”形象背体贴温柔,是家庭生活中美好女性的象征。这些内敛沉

稳、不事张扬的性格特征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是中华民族积淀而来的深具和平性的优良传统。

(四)忧己忧民的反思精神

相较于前文,此处论述的反思精神主要是马金莲作品中展现的作家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反思与创新相伴而

生,"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内求诸己”都是中国自古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反观不足方可进步。马金莲立足作品中不同的

身份角色,一方面思考民族的未来,一方面肩负作家职责,站在人民立场书写家乡当下普遍性的问题,引发人们的反思和进步。她近

年来关注城乡巨变和城乡矛盾,其话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城镇化和移民搬迁过程中出现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进城农民的

不适等问题。马金莲将笔触深入其中挖掘细节,如农民工权益问题(《旁观者》)、婚姻关系问题(《绝境》)、适应城沛生活的问

题(《蒜》)、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问题(《孤独树》《伴暖》)、进城年轻人的边缘化问题(《少年》)、传统农村价值理念遭创

问题(《庄风》)等。这些故事既包含传统农业生活的底色,又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转型中的纠葛,其中深藏着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

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冷漠、欺骗、压抑、逐利的现代社会关系的批判。作家看似保守地对农村生活中天、人、动植物之间淳朴、密切

且平等关系的珍视,实则是她对人生意义,人的生活观、幸福观给出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马金莲对农村的留恋略显保守,其实马金莲所追问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农村的回味

和对城镇化后一些问题的思索,并不意味着作家留恋落后而抗拒进步,这些恰是作家担当精神的体现,反思人性,思考人生存、生活

的意义更是一位作家的必要精神内核。雷达在《新世纪文学初论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中曾说:"自1920年周作人提

倡'人的文学'以来,揭示人性就成了文学性的最高标准,然而,在新世纪检视百年中国文学,我们又必须承认,最大的缺陷似乎也

在人性深度的不足。不管历史语境如何,不管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如何逼近了我们,揭示历史的变化中的人性,仍将是新世纪文学

的精神选择之重。”[B]马金莲对人性变化的思考正是担负作家使命的体现。

二、马金莲小说在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的特点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作者选取叙事的背景、视角

和价值追求与上文所提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呈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乡土生活的背景底色

乡土气息是马金莲小说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西海固是马金莲的故乡,也是其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

区南部山区,是黄土高原西部的边缘地带,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与宁夏中北部的兰银官话不同,文化也与中北部存在一定差异。因地

缘关系,西海固与陕西、甘肃两省的交往交流更为方便,相较中北部地区更具传统中原文化特色,民间十分崇尚诗文字画和耕读传

家。同时,由于自然地理原因,西海固地区相对保守、封闭。马金莲小说所展现的大部分生活场景都是西海固农村生活的一角。西海

固地区的生活习惯,如喜食浆水、喝罐灌茶等,以及人们所秉特的重礼守信、艰苦朴素、质朴憨实等地域文化特色为当地各民族所共

享。马金莲小说创作的语言极富西海固特色,方言在故事表现力、与人物的贴合、对故事的推进等方面都折射出更为纯正的乡土特

点。由此,作家所要表达的精神文化正是通过西海固乡土的各个方面呈现给读者。

(二)崇尚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

马金莲小说的重头戏是在已经消失的农村,记忆中的、贫瘠甚至饥饿的农村,与当下空心化、老龄化、生产方式机戒化的农村截

然不同,也与城市相去甚远,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与城市的生人社会风格迥异。她用一种回味式的、咂巴式的表现方式展现西海固农

村生活的美好细节,这些细节里充满着温厚。《四儿妹子》里写四妹妹出生,母亲因为又生了女儿而气馁,奶奶却笑着劝母亲说儿女

都是定好的,要好好疼惜呢4]68。奶奶对生命的尊重、对母亲情绪的照顾如冬日暖阳,让人心头一热,与之相似的人性光辉时常体现

在作家刻画的”"诗意”农村里,这种回味式书写更便于呈现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中的一些优良美德。与之相对,作者在《孤独树》《四

月进城》《杏花梁》等一系列作品中所展现的城市生活的冷漠、物欲、压抑等,既让人思考留守儿童内心缺失的问题,也令人深思城

市让人"抑郁”的原因以及农村给予人的治愈。在这种对比中,作家的偏好不言而喻。尽管作家小说中的农村也有诸多艰难和丑陋,

但总体上依然能温暖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怀念的审美体验。这些书写大致源自马金莲内心深处对熟悉的过往生活的怀念,也源自

其对现代社会人与人陌生疏离关系的批判,更源自作家向往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

(三)女性视角的多层次表现

马金莲笔下的主人公多为女性,她们勤劳坚毅、温柔担当、隐忍挣扎,是维持一个家庭内在凝聚力的核心角色。传统回族女性因

其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更具内敛与压抑的特性,在内是贤内助,对外又要承担劳动力。在当下女性走向独立的大背景

下,西海固回族女性身上依然有着浓厚的传统伦理束缚。因此,马金莲刻画女性的态度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力图彰显女性善良温厚、

勤劳贤惠等美德。小说中有许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自强自尊自爱,对人生有着更敏锐细腻的感受和

领悟,对家庭生活有着更准确的判断,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柔韧和坚强承担着一个家庭由内而外的建设,甚至在城镇化之后,没有接受

过正规教育的回族女性也勇敢地独自踏上进城务工创业的道路,马金莲对女性的赞美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出

深切的反思和探索,作品中充满对女性的理解和同情。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女性往往一面是贤惠,一面是妥协,这在《白衣秀士》中达

到极致,“母亲”屈从于父亲带回私生子的事实并极力对这个孩子关爱照顾,但最终没有走出丈夫背叛的困局,造成严重“内伤”乃

至离世。作者在文中并未表明自己的态度,但读者仍能感受到隐含于凌厉笔锋之下的强烈情感。当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女性早已

走上干事创业的舞台,但女性生活事业开拓之路依然艰难,马金莲对女性世界的不公作了生动而含蓄的描述。马金莲并没有用强有力

的笔触进行女性主义写作,而是用不事张扬的笔法娓娓道来,可见其对女性地位、女性价值的深刻思考,对性别不平等的深刻反思。

同时,作家也创作了如马兰、舍舍等农村回族女性的形象,她们从忍辱负重的生活方式中逐渐成长起来,突破传统的藩篱,逐步迈向

新的生活。

三、马金莲小说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因

在对马金莲的作品分析中,部分学者会探析其创作中所呈现的民族特色。然而,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优秀文化基因同样在马金莲

的生活和小说中得以显现。探究马金莲小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需要将马金莲成长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禀赋综

合考虑。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与发展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族积极吸纳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在其自身的文化构建中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忠诚、礼仪等核心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

同与传承,也是文化交融与创新的体现。马金莲的作品以西海固为背景,既展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讲述了这

片土地上人们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生活的故事。她笔下的西海固故事是对西海固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机

理、生存状态、人物性格和价值取向。这些特征,如坚忍不拔、含蓄包容、平和友善,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也是西海

固人民的精神风貌。

(二)马金莲自身成长特质的影响

马金莲从小生活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后来从事教师、公务员等工作,所接触的是正规化主流文化教育,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

子。这一点在马金莲的小说中往往有所反映。她书写的家庭中常有一个“吃国家饭”的人,这大致是马金莲熟悉的文化环境。在马金

莲的作品中,她所写的是传统与现代割裂又并存的生活,是立足当下、回味过去的生活,又是思考未来、观照当下的生活,由此展现

出复杂的一面。然而就其主流而言,她的作品仍是坚强奋斗、友善温暖、含蓄包容、开拓进取的。这些特征体现在其作品的字里行

间,也是读者从马金莲条分缕析式的叙事中能直接感受到的。换言之,正是马金莲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形成了其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自觉和不自觉。因此,在马金莲的创作中,既有面向传统农村生活的眷恋,也有面向未来的展望;既有民族书写,也有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深情刻画。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怀旧与冲突

随着现代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西海固的农村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过往家庭之间相互交织、合作

紧密的农业合作方式被承包粗赁式的机械生产所取代,与之相应的农业社会所产生的礼法关系、伦理关系逐渐淡化。进入城市的农村

人面对陌生的生活方式、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义、边缘化的客居身份、生存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欠缺等等都让他们需要重新寻找生存的意

义,可谓是城市中的“紧张人”。然而,城镇化、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直面其背后传统伦理的变化、生命价值的思

考、民族前途的走向成为诸多作家思考的问题。马金莲的小说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西海固的社会生活相对封闭,经济状

况较为落后,这也使得传统农业社会的余温并未散尽,新的更为先进的农村生活还未建立起来,生活在这种夹缝中的年轻人正是成长

在农村、工作在城市里的一代。他们熟悉农村生活,却在城市生活的繁杂、内卷中寻求自身的社会价值,怀念田园式的农村生活,渴

望精神上的冲淡平和、自然畅达成为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怀。因此,马金莲传统农村生活的书写展现的大多是美好的意境,尽管贫困与

之相伴,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却无处不在。农村生活的细节、家庭关系的紧密都让人产生无限怀念和眷恋。

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弱势、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艰难、少年进城的危机等等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生活中。马金莲时刻

关注着她所熟悉的“乡亲”的境遇、处境和经验。在这种相对复杂的、冲突的社会关系中,重建社会秩序、重构人际关系是必须面对

的社会问题。此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在马金莲笔下,关注更多的是较为弱势的农村人或进城的农民,

这些人在社会转型中有失望,也有流离失所甚至失子丧亲。这种深沉的追问和反思值得参与到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去思考,

如何重构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搭建健康和喈的交流机制,如何让进城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市都是重大的社会话题。与此同时,面

向未来,西海固年轻一代选择学习新知识、走进现代化。《老年团》《四月进城》《马兰花开》《舍舍》等都给出了作者的答案。勇

于艰苦奋斗、敢于突破创新依然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底色、性格的底色。农民工话题、社会转型话题算不上一个新话题,但在马

金莲笔下还有一层不同,这在于她对回族传统观念逐渐接受外部新事物的表达,特别是对女性成长过程中展现出的对文化的开放性、

交融性的思考。

四、结语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经济、文化和情感上相互依存,逐渐新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这

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如同一条纽带将各民族紧密相连,不断前进。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铸就了中华民

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促使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这种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命运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

共同体。马金莲的作品以西海固为创作背景,用当地的方言书写当地的生活,同时她的小说中也蕴含着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

因,其笔下流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历史的、传承的,也是现代的、未来的。她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向外界展示西

海固的独特风貌,更深入挖掘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世界。通过她的细腻叙述,构建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精神家园,触

动情感,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