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中国当代文学选本

2025-08-11 如何挑选中国当代文学选本

所谓“选本”,是在一人或若干人著作当中,挑选出部分篇章编辑成书。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选本是文学批评的关键形式,而且文学批评价值非常高,这主要是因为选本可以传递出选者文学批评观。选本过程中,既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语境,了解文学作品艺术成就,又可以分析了解选者目的、喜好以及想要传递的文学观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文学选本应该关注选本内容与方法,传递出选者以及选本内容的观点。目前,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载体的文学选本,需要重点解决“选什么”和“怎样选”的问题。所以,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探讨文学选本的“选什么”和“怎样选”这两个问题,推动文学与文学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一.文学选本价值

“文学选本”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现象,尤其是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文学与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当前现当代文学“选本”与“文学史”有很高的相似度,虽然整体数量比较多,但是与文学史相比并未得到极大关注[1]。“选本”可以针对任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本成果进行集中反映,选择的水平、程度也是选者取向的体现,也会在经典建构、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追溯起点,却没有终端,而且文学价值不具备稳定性,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做出选择其实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兼具文学史的配套性与独立性。若是忽略其中一点,既会导致“选本”滞后与失衡,还会反之对文学史编写造成影响。现当代文学的“选本”过程中,最早从追溯到《唐诗三百首》《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总结规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要点

(一)文学选本针对性

基于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学市场中的传播现状,虽然获得了的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对于选本而言,仍然缺乏针对性[2]。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还立足于当代人的文化素养、思想理念、文化素质等维度,展开现当代文学选本,从而加强选本的有效性。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期间,很少关注人文精神,或者是选本只是按照个人理解与认知进行。所以,针对该问题,需要从评论、创作、文秘、新闻等层面展开,加强选本的针对性的选本。


(二)文学选本融合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务必要在文学选本方面加强融合性,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发挥出载体的作用,为文学选本提供资源支持。实际选本期间,有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到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弘扬的重要渠道,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文化自信的作用,或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融合不够深入。为此,针对现当代文学的选本,必须加强融合性[3]。


(三)文学选本创新性

为了深入落实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在选本时需要加强创新性。例如互联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结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文学、思想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创新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为选本提供指导。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方法

(一)“选什么”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尽管已经与教学、人才培养总结的基本规律相融合,但是仍然回收厚道思想观念的限制,导致文本对象出现偏至现象。例如选文对象始终限制在具有“诗学”价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而非文学文本,或者是具有史学价值文学史料,则不考虑在选本范围内[4]。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降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集中了时代思想、艺术元素。立足于文学教育、教材多元化的角度,如果分析人才培养路径、基础、创新等问题,只是关注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传递,而不能兼具史学素养,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根据选本实践发现,研究中通常会关注建构专业知识结构,例如编写教材一般会同时考虑为学生提供知识、追溯知识史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加强探究的意识与水平。好比一些高校的文学院编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方面的书籍,重点分析了编纂教材可研究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兴趣。在问题引导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用于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可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5]。编纂之后的教材具有一定学术水准,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总而言之,关于文学选本“选什么”的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中还需要突破结构性限制,形成的开放性编选理念与文学教育经典化、审美体验化相呼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选本的局限性,拓宽选本内容范围。


(二)“怎样选”

为了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创新性、融合性与针对性,总结选本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如下:


1、重点关注文学性,同时考虑文学地位与社会影响

文学选本需要以文学性为主,筛选文学作品时设定标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以文学性为主并不点只关注文学性,还必须分析文学创作在当时以及今后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学选本标准具有弹性,而且也分析了现当代文学所具备的复杂性[6]。不仅是一些具备代表性的文学著作能够入选,如鲁迅《阿Q正传》、曹禺《雷雨》和徐志摩《再别康桥》等,其他以现代理念分析思想艺术价值存在一些不足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入选,如郭沫若《凤凰涅渠》、田汉《关汉卿》等。史料编选也需要遵循该要求,分析与文学互动互补联系,是否会对当下以及今后的文学创作带来影响,判断其在文学史中的代表性,选择最为符合标准的文学体裁和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或者是其他文学体裁有明显差别,从其出现开始,就已经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若始终局限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中,便会单一地使用审美标准进行选本,而这也与选本的客观性、全面性不符,也违背而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编选的基本要求[7]。


2、关注文学的变化,展现文学史家的严谨性和宏观性

选本过程中筛选作品和史料,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演变规律,反之可以客观展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规律。例如安排现代文学作品这一个层面,无论是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还是穆旦所著《诗八首》,其中包括50篇所有的中长篇小说、戏剧存目等,按照年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共有作品14篇,第二个阶段16篇,第三个阶段20篇。选择这种安排方法,主要是对时段、地域、作家、主题以及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可以强调文学历史演变在各个阶段的特征,而且观察发现文体可以从最初的简单逐渐演变为复杂,具有本源性意义。直至最后文体比较复杂的中长篇小说、多幕剧数量较多,这也与文学史家强调的趣味性要求相符[8]。


与此同时,编纂当代文学史料时,开篇选择了日丹诺夫的作品《关于〈星〉及〈列宁格勒〉杂志所犯错误的报告几点说明》,最后则是顾彬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此外还收录了毛泽东的作品《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等,所有史料当中,从原本的高度政治化,逐渐向多元化、政治化转型,可以深入分析“异质同构”特征下的当代文学作品,尊重客观事实,切身体会到文学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规律。当然这和当前广泛应用的“诗学价值”为单一指归选本,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前者能够突破审美因素的限制,拓宽选本评价的思维视野,综合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规律[9]。


3、综合参考已有成果,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杂性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载体进行文学选本,需要参考现有的成果和经验,体现出现当代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选择一些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茅盾《子夜》、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等。选本时关注以上作品,不只是为了迎合当下社会环境中非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趋势,而在主观意识上故意忽略这一类文学作品[10]。此外,周作人、张爱玲以及王小波等作家的“重写文学史”,也可以在选本中得到重新关注,被纳入自由主义文学范畴。现当代文学选本中,穆时英、刘索拉等作家的实验文学,以及金庸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其本质上更能够适应当下社会形成的文化趋势,而且载体变化和读者阅读文学形态也具有创新性,由此也形成了新文学共同体。立足于史料选择的角度分析,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固有政治化史料,如报刊、理论论证和文件报告等,另一方面也应该分析带有政治化色彩的史料,如新月社和《文学周刊》。选本过程中,以胡适和陈独秀为代表的公共性质文学革命史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此外还需挖掘一些私人化性质史料,从而关注到选本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尤其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初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当代文学中不存在异质因素。对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体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具有包容性,而且有诸多分支。这就必须树立长远的目标,拓宽视野,更是要用包容的胸襟,针对现当代文学选本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联系到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学,又与丰富、多元化的现代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中是最新的一种形式,而且与现代文学形态最为接近。单独从学科史的层面分析,尽管现当代文学脱离了“五四”新文学,但真正体现出独立性与系统性,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发展初期现代文学本身体现出政治性特征,而且也需要新政权修史,所以在文学发展进程中逐渐做出了调整与转型,也在文学领域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关注。直至发展到今日,当代文学的文学实践经验更加丰富,而且也和当代社会政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得其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与现当代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多重联系的现当代文学学科。根据现当代文学的这一发展现状,可以从中认识到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的差别,在一直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也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正因如此,也形成了学科内外部紧张关系。选本时分析作家当时的创作心态、思想艺术取向,不难发现在此方面存在的影响。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启示

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要求与要点,编选过程中需要将选本基本原则、方法等,与选本大环境相融合,或是在现当代文学大环境下,通过文学选本实施编选原则。如此一来,选本中筛选的作品、史料等,既可以明确感受到其中最为真实的指向,又能够明确选本的总体方向与趋势,这与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演变的客观事实相符。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可以充分感受到文学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性内涵,所展现的历史合理性、深刻必然性,均可为现当代文学选本中“诗”“史”之间的互证互融提供助力。


文学选本是以读者阅读需求、市场发展需求为前提产生,而且选本本身还可以引导读者的阅读,并起到牵制作用。因为文学选本所展现的是编选者自身审美需求与理念,虽然并不是一种创作形式,但却在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中起到重要意义,是非常关键的批评形式之一。所以文学选本对比其他类型的文选集,往往更加流行,而且也能够受到读者的青睐。除此之外,文学选本和理论批评专著相比,前者所拥有的读者规模更大,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便体现出文学选本所具有的实际价值[11]。


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处于文学领域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为了带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发展与传播,文学选本得到广泛关注。要想进一步提高现当代文学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无论是编著者还是学生,都需要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弘扬现当代文学,并做好传播与推广工作。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编著者更应该了解文学选本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在问题导向下突破现当代文学各个领域存在的影响因素,通过创新观念与系统性思维,带动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创新,以此来提高现当代文学选本创新性、融合性与针对性。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直以来的文学发展与传播进程中,因其文学基础比较扎实,而且还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的特征,所以也为文学选本提供了支持。围绕现当代文学“选什么”和“怎样选”的问题,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编著者需要将现当代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而且要在信息化时代下加强文学选本的创新,体现文学选本的有的放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载体的支持下,夯实文学选本基础,着重体现针对性、创新性和融合性,表达编著者的文学批评观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