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研究概述
在整个翻译领域研究中,文学翻译颇受学者关注,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项目与成果更是不胜枚举。然而,目前国内翻译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重视程度仍与其他国家有一定差距,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对中国主要核心期刊和部分非核心期刊发表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的调查研究,笔者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望能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略尽微薄之力。主要涉及以下期刊:《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作家》《出版发行研究》《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北大学学报》《语文建设》等。
2“儿童文学翻译”在本研究中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划分不尽相同,《儿童文学教程》(浦漫汀编,2001:1-3)指出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婴幼儿文学、少年文学同属一个范围。广义的儿童文学则指可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的文学范畴,包括一些针对儿童特点而编写的作品,以及一些虽抒写作家主观意识但能为孩子们所接受并理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所研究的儿童文学翻译选取了其广义定义。寿敏霞(2008)将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分为儿童文学翻译史研究、儿童文学翻译者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三大类,本文基于寿敏霞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分类,对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综述。
3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3.1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史研究
中国儿童翻译史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该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儿童文学以及其翻译发展的总体进程的研究,此涉及儿童文学翻译的产生、发展及成熟的各个阶段。例如,朱自强(2014)认为儿童文学非古已有之的概念,“儿童文学”是舶来品,乃引进的概念,并于《中国儿童与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将儿童文学发展过程划分为四部分:晚清时期、五四时期、新中国时期和新时期。高璐夷(2017)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诞生于晚清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快速成长,历经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转向后,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高潮。其通过对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百余年发展进程的研究后,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历经百年洗礼,已成功由成人主体观转变为儿童主体观,其研究推动我国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断代史的研究,即研究各个特定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特点,我国学者目前已研究了晚清、五四、抗战、20世纪90年代等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例如,李丽(2005)对清末民初的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宏观研究,将该时期以文言为主导的儿童文学翻译称之为一股“潜流”,无法完全露出水面。秦弓(2004)则研究了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特点,认为人文儿童文学翻译在五四时期,无论是从选材到翻译方法还是装帧印刷诸方面都趋于贴近儿童世界。文军,王晨爽(2008)对抗战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认为抗战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在翻译方法方面,关注儿童特点,以重述的翻译方法,易于儿童阅读;第二,一本多译现象明显,译本的质量提高,弥补了节译本之漏;第三,译介题材政治性特点显现,译介趋于配合时局、宣传政治。陈晓莉(2011)系统地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基于对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出版情况等的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的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概述,其认为该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含以下特点:首先,翻译方法主要是归化,但多种翻译方法共存;其次,翻译渐趋多样化,规模化,系统化。
3.2 中国儿童文学译者的研究
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译介,译者的儿童观、个人喜好以及翻译策略等都对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有重要影响,译者的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以及儿童文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当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诞生和发展起着奠基性作用的译者的身上。例如,秦弓(2013)研究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认为鲁迅在对象选择和儿童文学翻译风格上独具特色,因为鲁迅不论是从话语语调还是插图的配置,都是基于儿童的特点进行设计选择。儿童文学翻译给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文学以及翻译文学带来巨大推动力。张道振(2006)分析周作人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思想,认为周作人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使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步入新高。他的许多想法,如作品的语法和句法特征应该贴近孩子们的思想等对当代儿童文学翻译仍有重要影响。金燕玉(1986)认为茅盾与鲁迅一样,其儿童文学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并且强调译文的简洁平易和生动活泼,让儿童易于阅读。
还有部分学者对现当代儿童文学翻译家如叶君健、任溶溶等进行了研究。例如,刘军平(2014)探究了叶君健在翻译理论方面的成就,分析了其的“精品再创作论”及“遵命翻译观”,全面总结了叶君健的翻译思想作。王珊珊(2008)基于任溶溶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特征,分析了任溶溶的翻译思想,认为其在翻译事件中遵循注重童趣、口语以及创造的原则,使译文在意义、风格和文化三方面达到了功能对等,因而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3.3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
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启发,中国学者提出了符合国内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并且深入分析功能对等、接受美学、目的论,研究了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笔者认为这些理论的相同点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从而翻译出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以此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
例如,以功能对等视角,徐德荣(2004)从文体特征、儿童品味和跨文化交际入手,提出译者需要在熟悉儿童文学语言、对儿童心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创造出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功能对等”翻译。杨巧南(2009)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讨论分析了归化方法在英语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儿童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吸引小读者,因而译者应勇于跨出原文词句的围栏,以儿童为中心,创造性地运用归化译法,使目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最大程度达到功能对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袁晓(2009)认为译者应该从儿童的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和经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考量,考虑目标读者的不一致性,创作适合儿童读者的风格形式,关注儿童童趣。门冬梅(2016)认为译者在翻译时要准确地把握好儿童的期待视野。其次,译者要善于站在孩童的思维角度和立场,关注少年读者的特点,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尝试使用易于理解的单词和儿童可以理解的简单有趣的句子翻译。在目的论方面,王淼(2009)通过对比分析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不同译本,提出为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要同时把握语内、语际两方面,掌握原始语言和翻译语言的主要特征,并努力最大化地实现译文的目的(功能),其认为目标读者应该放在首位,让译语文化的读者接受、认可译作。宋松岩,黄娟(2010)通过对《夏洛的网》中译本的分析,认为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在翻译之前明确翻译的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译者应以译语为中心,重点关注译文读者,掌握儿童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原著的语体、风格和美感可以通过采用与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唯有此方可译出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4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检索,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只有少数是来自中文核心期刊,来自外语核心期刊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国内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还较少,针对以上我对国内儿童文学翻译所做的研究综述,我认为我国学者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1)在儿童文学翻译史的研究上,当前我国学者主要是对中国翻译文学的断代史研究如清末民初、五四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等,但是很少有学者编写儿童文学翻译的通史,另外,一些时间段的儿童文学翻译并未得到重视。
(2)在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上,中国学者主要关注的是鲁迅、周作人、茅盾等奠基性人物,研究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还较少。
(3)在儿童文学翻译方法上,可以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运用,例如,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可以把文学理论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学研究中的语料库等研究方法也可加以尝试,创新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及翻译理论。
5 结束语
徐德荣(2004)曾在论文中指出: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存在差距,儿童文学译作虽举不胜举,但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有待加深。当前,儿童文学翻译的国际研究成果显著,但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幼儿期,笔者期盼此次对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综述,能够发现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引起翻译研究者的重视与兴趣,以此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