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在互联网中风靡一时。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建议你别过来”等类似的话语表达在
网络上多处可见,使"废话文学”迅速铺展开来,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
预设现象在语言的方方面面皆有迹可循,“废话文学”中涵括的预设现象不胜枚举,继而使"废话文学”中的预设现象研究富有
可行性。有鉴于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中“废话文学”的典型语例为语料,依凭顺应论对其中预设现象进行合乎理论的探究,希望能够
丰富顺应论,拓展”废话文学”的研究视角。
一
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87年在”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中首次提出。文中提及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
和顺应性的特征。变异性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人们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基础之上完成语言的选择;顺应性指语
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的行为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人们对语
言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原因1们。人们在交际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都是对语言语
境和交际语境做出的顺应。语言语境指上下文;交际语境指交际双方的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
二、预设现象称指
1982年,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和指称》中提出“预设”这一概念。"预设”这一概念常被定义为发话者
在表达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发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适宜性而满足的前提或是发话者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2]。语用
预设指”与发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具有共知性、合适性[4]、主观性、单向性[5]、可
取消性[61等特征。
预设现象由Martin&Carl提出。其研究将诸如"suck、know、regret”之类的叙述动词所触发的事实预设,及会话参与双方所
具有的共知信息都称为预设现象。本研究进一步对所有预设相关特征等进行归总,其中包蕴预设的共知性、预设的可取消性以及保存
预设这一预设类别。
下面本文将以“废话文学”中的典型语例为语料,结合预设的共知性、可取消性特征及保存预设这一预设类别,探析"废话文
学”中的预设现象。
三、“废话文学”与预设现象
(一)“废话文学”所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对"废话”的界定是"没有意义的话”[81。在对"废话”的概念界定中,"没有用”被视
为是"废话”的基本特征之一[91。作为以废话为主的一种"文学”一"废话文学”继承了废话的"没有用”这一基本特征,不能够
在交际中充分地传达出交际的语义信息,从而使“废话文学”这类语言显得毫无意义。而意义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
意义[10。因此,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也不仅局限于其语义信息,还包括"意在言外”的语用信息。“废话文学”在语义层面,虽不能够
传递出听话者所需的信息,但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通过语用预设的合理使用,能够表达出发话者的“言外之意”。
二)
“废话文学”与预设的共知性
预设的共知性指双方都可理解、接受的背景知识。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若交际双方缺乏共有知识,或许就会导致
有效信息不能顺利传达,从而产生言语交际中的障碍。如: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新浪微博)
(2)十年磨一剑,五年磨半剑。(新浪微博)
(3)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新浪微博)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以上例句均采用前半句诗文为共知信息,读者在阅读完前半句,可根据自己的一般经验大致推断出诗文的后半句内容。而以上例句的
后半句却是以前半句诗文为基准,采用句意重复或单位换算的方式,推导出了后半句。
显然,以上例句的后半句均与受众的预期大相径庭,这无疑打破了受众的惯性思维。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很多文字或视频常
常对一些已知或者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内容反复熬述,让读者花时间看完后只感觉被浪费了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听君一席
话,如听一席话”诸如此类的“废话文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低质量内容的讽刺。
(三)“废话文学”与预设的可取消性
预设的可取消性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11门。语言因素导致的预设撤销,指发话人对原先语句进行某种修改,使原有的预设与
修改后语句的语义或者逻辑上出现某些矛盾,从而使原先预设被撤销。如:
(4)熟能生巧罢了,就像我,干了十多年厨师,客人想吃什么,我一问就知道了。(新浪微博)
例(4)中前半句“熟能生巧”意为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干起事来得心应手,预设着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如果强加练习每个人
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后半句却表明说话者在服务业工作多年所学得的经验是不需要练习人人都会的方式一直接询问。后半句
不仅撤销了话语的意义,同时也让前半句的预设撤销。
(四)“废话文学”与保存预设的使用
当言语交际遇到社交障碍或者是较为槛尬的情况时,发话人往往会重新组织语言再次进行表达,但经过重新组织后的语言,依旧
会保留原句中的预设,即引起社交障碍的那一部分。这就造成了重新表达和真实效果之间的矛盾。如:
(5)你如果没有对象的话,应该还是单身吧?(新浪微博)
例(5)中“你没有对象”,预设听话者目前处于没有对象即单身的一种状态。或是因为直接询问他人感情状况而引起了交际的尴
尬局面,说话人后半句重新组织了语言。重组后的后半句“应该还是单身吧”,仍保存了前一句的预设,语义上也与第一句相同,那
么最初引起交际尴尬的预设仍然存在。这类的“废话文学”中,看似说话者在试图进行委婉地表达,实则却是重组语言变换方式强调
说话人的自身想法。
四、“废话文学”中预设现象的顺应性解释
(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废话文学”中预设现象的策略性使用是对当今惜时如金的时代这一物理世界的一种顺应。为节省读者阅读时间,同时向读者提
供充足的信息并在简短凝练的语句中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必须做到既语句短小又信息丰富。为顺应这一特征,“废话文学”选择了
预设这一表达手段,通过预设的手段实现在精简的语句中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如:
(6)甲:最近在找工作,想给你工作的这个公司投简历试试。
乙: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建议你别过来。(新浪微博)
例(6)中“过来人”指对某事曾有过亲身经历体验的人。如若说话人如果取消使用"过来人”这个预设触发语,要表达同等熟练
的信息就要增加更多的篇幅。原有的回答可能会是“我这个公司天天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老板还拖欠工资,所以我建议你别过
来”。显然,这种冗长乏味的陈述是无法在众多阅读内容中博人眼球的。该例子通过预设现象减少了大量篇幅,精简了话语的长度,
体现说话者对物理世界的一种顺应。
(二)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废话文学”中通过预设现象对被评价的事物进行先扬后抑的描述,实现委婉表达。为了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讲究语用
策略,预设现象的使用便能够很好地在网络交流中实现委婉表达。如:
(7)我知道你出发点是好的,但你先别出发。(新浪微博)
这一例句的前半句“我知道你出发点是好的”预设了说话者的积极态度,表达其对被评价事物的肯定。但后半句“但你先别出
发”把前半句的句意与预设一并取消了,传达出说话者对事物的消极态度,用“废话文学”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即“骂了但没完全
骂”。该段话语在产生幽默效果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说话者对被评价事物的不满,避免了直接表达可能会导致的网络骂战。
(三)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废话文学”中使用预设现象亦是对读者的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在“废话文学”中,使用预设现象,采取反差表达的方式,能
够更好地产生幽默效果。如:
(8)其实如果上班不累,还是很轻松的。(新浪微博)
该例句前半句预设了”上班并不是很累”这一事实,但该句子的后半句,却表达了“上班很累”这一事实。这不仅把主句所表达
的语义撤销掉,同时也撤销了前半句的预设。于是人们根据预设而产生所有心理期待落空,人们所有的联想和思考也做了无用功,所
有的不和谐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12]。可见,”废话文学”中预设现象的使用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
兴趣,并且为其带来幽默感。
五、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废话文学”的广泛传播打破了传统"你问我答”的社交方式,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展现了当代
年轻人缓解社交压力而采取多样化交流方式的鲜活思想。“废话文学”中蕴含丰富的预设现象,体现预设的共知性和可取消性的特
征、保存预设这一预设类别。透过顺应论视域探析“废话文学”,将顺应论应用到“废话文学”的探究之中,窥见其中预设现象所体
现的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