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共绘新时代壮美山河新画卷

2025-02-10 传承红色文化 共绘新时代壮美山河新画卷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

利。

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90年沧桑巨变,90年笃行不怠。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指导,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主办,贵

州省作协、遵义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文学名家红色遵义行创作实践活动”日前在贵州遵义举行。活动聚焦以文学形式书写红色故

事、描绘牡美山河、传颂伟大精神,通过推出文学精品,深入宣传尊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与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展现贵州在

新时代取得的新成就。活动期间,作家们先后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桐梓、赤水等地,重温长征故事,感受红色文化,力求以

真挚而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再现长征精神,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文学画卷。

用文字构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遵义会议陈列馆内,一幅标语吸引了作家们的目光:“遵义会议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

结的精神。”这是对遵义会议精神的集中概括,更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革命经验。遵义会议精神诞生在战火纷飞的革

命年代,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和振兴道路上的精神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

精神动力。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省作协主席阿来说:“与我的老家四川川马尔康遍布红军足迹一样,遵义也是一个处处流尚红色基因的地

方。红军长征途中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遵义的红色印记深深携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传承红色精神的不朽灯塔。”他表示,作家要“两脚沾

满泥”,创作者需深入到像遵义这样饱含厚重历史与红色文化的土地中,去触摸那真实可感的历史脉络,聆听岁月深处的回响。唯有

如此,才能在创作中真切还原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坚定信念,透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给当代及后世之

人。

辽宁省作协原主席老藤谈到,9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召开遵义会议,凝聚了思想,改变了战略,走上了胜利之路。这一伟大

历史转折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当代依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今时代,讲好红色故事、书写重大主题,无疑是文学肩负的重要使

命。红色故事中蕴含着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记忆与希望。我们应深入挖掘遵义会议等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将

那些英雄事迹、崇高精神融入文学创作之中,用文字构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红色精神借助文学的翅膀,飞进每一个读者的

心中。”

疑聚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脱盆攻坚与乡村振兴便是这样一条充满挑战的“长征

路”。脱贫攻坚工作者们面对的已不再是枪林弹雨,而是复杂的地理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横亘在脱盆道路上的"娄山

关”“腊子口”。凭借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对使命的忠诚担当,他们攻克难关,其间涌现出无数感人故事。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北京市作协原副主席刘庆邦动情回忆起创作小说《花灯调》的点点滴滴。《花灯调》取材于遵义市竹元村的

真实人物与事件。为创作这部作品,他曾深入贵州山区,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与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

的接触中,刘庆邦被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情怀深深打动。谢射佳清扎根深山,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艰巨的脱贫任务,毫不

退缩。她每日穿梭于山林村落之间,深入了解每一户村民的生活状况与需求;带领村干部在高海拔的绝壁上成功修建村组公路62.7公

里;建成水库、水厂、山塘等基础设施,让高压电、自来水、网络得以正常使用,彻底终结了村里”人背马驮、靠天吃饭、望天喝

水”的落后历史。刘庆邦从她身上看到了无数个奋战在脱贫一线工作者的缩影。这些生动鲜活的素材被刘庆邦精心收集、整理,融入

小说创作之中,使得《花灯调》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故事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让更多读者透过文字感受新时代中国农村发生的

翻天覆地变化。

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2024年3月出版的《黔村行记》,以细密的笔触描绘了他在行走3万多公里,足迹遍布9个市

州、36个县、156个村庄的历程中,真切感受到的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在贵州各地呈现出的山乡巨变景象。作品生动展现了乡村的

新风貌、新活力,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都在其笔下细腻地铺陈开来,彰显出作者对这

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乡村发展变化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阔步向前,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当下,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洁认为,生活经验的积累对

红色题材的写作至关重要,它能让作家在处理各类事件和人物细节时更加游刃有余,因为熟悉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原型能为创作提供丰

富素材,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生活中的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文学创作中,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强化其

逻辑关系和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使作品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读者能够信服并沉浸于故事之中。如今,红色题材文学作品不应仅仅

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上,还应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挖掘其在当下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在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看来,尊义会议不只是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其中还蕴藏着诸多尚未被充分挖掘展现的故事,尤其是红

军战士生活的点滴细节。“"新时代的红色题材创作呼唤新表达。”他认为,创作红色题材文学作品首先需深入透彻地理解红色精神,

始终把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启发性摆在首要位置,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创作方式方法,勤于更新知识储备,用脚步去丈量文学的天

地,在不断的实践与沉淀中大胆突破自我。

作家温亚军认为,红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意义深远而重大,其价值绝非局限于单纯记录历史。“我们应当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

敏锐的洞察力,将目光拓展和投射到当下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中,积极开掘其中蕴含的红色元素与精神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够顺利

达成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常写常新的目标,从而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之下展现出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与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作家们沿着先辈们曾经留下的足迹,深情回望那段波澜壮

阔的革命历程,深刻体悟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所蕴含的磅薄力量。这些经历将呈现在他们的文字中、作品里,激励一代又一代年

轻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开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上一篇:

下一篇:打开了解中国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