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赋予言辞或文句以超越字面意义的内涵,即深层意义或言下之意。《冬牧场》
既是一部长篇散文,也是一部记录牧民生活的实录,这部作品是作者李娟于2010年跟随居麻一家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
体验并记录哈萨克牧民的冬季生活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李娟深入描绘了哈萨克牧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在严酷自然环境下的
生存智慧和坚韧性格,不仅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更是对生活苦难的深刻反思。通过真实记录新疆哈萨克牧民生活,构建了
一个丰富而独特的语境。这个语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行文中对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以及
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字里行间蕴含着诸多隐含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切实地理解作品的深层主题和人物的情感世界。
该书英译本Winter Pasture:One Woman's Journey with China's Kazakh Herders是由两位资深译者共同翻译完成,其中一
位是英国作家、汉英翻译家沈如风,(Jack Hargreaves),另一位是中国译者严严。2021年2月23日,由纽约群星出版社(Astra Publ
ishing House)旗下的新锐文学出版品牌Astra House出版和发行,在美国正式上市。美国多家重要媒体盛赞李娟的独特文字风格、
冷静而克制的生命观,并于2020年11月25日,《纽约时报》刊登的《冬牧场》书评对李娟的书写表达了赞许:"她笔下的文字真挚动
人一尤其是在她身处新疆沙漠地带之中,直面一望无垠的大漠之时。”同年12月6日刊载于《科克斯书评》的评论认为:“这是对
一种行将消失的生活的珍贵审视。”
二、会话含意理论
含意(implicature)是一种受制于语境的、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隐含信息,因而是语用的,也称作语用含意。简言之,语用含意就
是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所隐含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也等于说话人等交际主题的交际用意(何自然,2009)。也即说,语用含意
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一种根据语境所获取的交际信息,会话含意的产生与
推导必须依赖特定的语境条件。
1987年,语言哲学家保罗.格赖斯(Herbert Paul Grice)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顺利进行,说话人和
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该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范畴:1.量准则(Quantit
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应是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2.质准则(Qual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3.关系准则(Rele
vant Maxim):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即简单明了。以上四条准则
是开展交际活动的基础,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互相配合,给予对方所需的话语或信息以表明自己的会话目的及意图,双方才能
实现有效的交际,达到交际价值。反之,若双方任何一方有意违反任一准则,需对方根据特定语境条件推导实际含意以此领会真正意
图,会话含意也就由此产生。
三、浅析《冬牧场》及其英译本中的会话含意
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在《冬牧场》中有着明显的应用。在描述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时,作者李娟常使用隐喻和拟人等多种写作手
法,使得文字的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产生差异。读者需要通过推理和解读,理解这些隐含意义。例如,当描述牧民在严冬中艰难生存
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寒冷和艰辛,而是通过描绘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彼此间的互助这一侧面描写暗示这种困境。此外,合作原
则的违反在人物居麻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文中多处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中,居麻大多跳跃话题,遗漏关键信息,答非所问或者给出
模糊不清的回答。作者真实地记录也展现出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质。此外,从语用学角度深入分析这部作品,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
地与作者、译者进行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在忠实于作者语义基础上,可适当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技巧、方法等为读者
重构原著中的会话含意,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与原文实现功能对等,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态和内
心世界。以下是笔者就书中违反合作原侧的部分案例分析:
(一)违反量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中须遵循的量准则(Quantity Maxim)要求说话者提供适量、不过多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所说的话语既不过
于简略,也不过于冗长,而是恰好满足交流所需的信息量。请看下例:
原文: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译文:I asked Cuma,"What do you do when you're out there herding?"
He replied,"I herd."
在这段对话中,居麻的回答显然违反了量准则。这段对话发生场景为作者经过长时间观察到居麻放羊常常早出晚归,某日等哈萨
克牧民居麻回到家时,由于作者在此,之前并不完全了解牧民生活的各方面细节,因此对"放羊”产生疑问也是情理之中。此处,作者
本意是期望从居麻口中得到有关“放羊”的一些具体的活动或任务描述,例如观察羊群、照看羊只、寻找食物等。然而,对于“放
羊”已是家常便饭的哈萨克牧民居麻来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也不知该如何作答解释,便简短三个字"在放羊”搪塞敷衍,这一回
答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活动或任务描述,对于未体验过牧民生活的作者来说属于无效信息,并不存在任何交际价值,违反了“量准
则”中要求提供适量、完整信息的要求。观其译文,译者在忠实原文表达的情况下选择直译法将其译出,并未使用增补法对其进行补
充说明。交际过程中,居麻的回答应用了中文中的重复修辞手法,这一修辞解释为“根据表达情感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反复出现
的修辞方法,即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考虑到两种文化转换之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份情感显现出来,可译为“d
o herd",或者"Of course I herd”,或者"Only herd.That's all I do”。"Of course”"do”"Only"等词在英语语境中都
含有表强调的作用,结合此语境,笔者摒弃“tis.tht”这一较为冗长的强调句式,单独使用词语表强调效果,这一增译技巧既能凸
显译文忠实于原文,依旧保持无过多详细介绍扩充说明"放羊”具体事项这一回答,又能使译入语读者真切地感受源语作品中主人公
居麻直爽、朴实的人物性格特征,侧面烘托出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场的真实生活。
(二)违反质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话含意
质准则(Quality Maxim)要求说话人说符合事实的话,不说自认为虚假的话以及缺乏足够证据话。但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
时常利用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来进行对话,会话含意也就由此产生。
原文:那几天,居麻放羊回来,一边去除身上寒气沉沉的厚重衣物,用力拔掉大头靴,一边咬牙切齿地说:“好得很!太好了」
越冷嘛,我越高兴。零下四十度不行,要零下五十度才好!”我赶紧问怎么了,他说:“早点把脚冻掉算了,以后就再也不怕脚冻
了!”
on one If those cold days,when Cuma returned home with the sheep and was shedding his thick,frosty layers of
clothing and yanking off his enormous boots,he sneered,"This is brilliant!Just great!The colder it is,the happier I'll be.
Minus forty just doesn't cut it,l'm waiting for minus sixty!I asked him if anything was the matter and he replied:"T
he quicker my feet drop off,the sooner I can stop worrying about them freezing!
这段话发生在十二月气温零下三十五度的寒冬,居麻放羊回家对大家所说的话。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这段对话违反了合作原则
中的质准则。质准则要求人们提供真实的信息,不传播虚假或无根据的信息。居麻利用反语,即言辞与其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相矛盾。
这种反语修辞的使用使居麻的言辞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违反了质准则的要求。反语修辞的特点是通过使用与真实意图相反的言辞来
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或观点。在这段对话中,居麻用“好得很!太好了!越冷嘛,我越高兴。零下四十摄氏度不行,要零下五十度才
好!”来表达他对寒冷的厌恶,但实际上他的语气和表情都显示出他对寒冷天气的无奈和痛苦。观其译文,译者将原文“那几天”显
化翻译为"on one If those cold days'”,增译出"those cold days”,使得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到当下环境的恶劣程度。此外,
风格上,原文居麻的言语句以感叹号标记,译者同样选取感叹号将其强烈的情感和语气还原出来;形式上,译者在理解原文言下之意
后,对其语言进行会话重构,选取译入语读者的习惯的鲜明结构,如比较句型"The colder it is,the happier'lbe”,强调了居麻
厌恶寒冷天气却又无奈的强烈情感。
(三)违反关系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话含意
根据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交际双方应提供与对话相关的信息,不能答非所问,转移话题,若回答不相关不直接,导致
话语产生多种理解,会促使听话者推导出各种隐含信息。
原文:我说:"家里不是有狗了吗?”
他说:“谁知道还能活多久?”
译文:"Don't you already have a dog?"I asked.
"Who knows for how long?he asked.
这段对话发生在居麻一家的能猫狗在严寒的冬日产下四只小狗后,由于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冬天最冷时节出生的小狗是最
好的狗,比其他的小狗更加顽强,更为耐寒,因此吸引了不少牧民来买狗,但在送了四只狗,剩下两只,作者要了一只小花狗后,居
麻仍留了一只小黑狗。作者因此发出疑问。但居麻并没有正面进行回答“没错”,而是用反问的形式抛出了一个与原来话题并非直接
相关的情况,会话仍然可以继续,但是居麻明显违背了关系准则将话题转开,言下之意就是:“有狗又如何?在这恶劣生存条件下,
人吃饱喝足都很困难,那只刚生产完的母狗(熊猫狗)不知寿命还有多长,但刚产下的小狗一定能继续看门守家,说不定更抗冻抗
饿、活得更久。”作者也就此理解没再继续对话,于是便有了下文:“能活多久呢?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付出一生的努力就是
了。”侧面表达出对生命不确定性和短暂性的感慨,告诫读者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即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暗示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生命何时会结束。观其译文,译者采取增译法将主语
“you”译出,并巧妙地利用二语习得,英语语言喜介词,中文语言喜动词这一特点,选取介词"fo”来替代动词"活”以此更加贴
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但若要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功能,将原文采用反问句式凸显反诘语气、增强会话含意这一修辞所产生的效果带入
译文中,同时让译入语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原文意境,原文主人公居麻的性格特征以及对话中的言下之意或发话意图,笔者认为可
适当联系上下文增译出:"and added'Given the harsh living conditions,it'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be well-fed and adequatel
y hydrated.No one knows how long the Panda Dog will live after giving birth,but the newborn puppy will definitely be able
to continue guarding the house.It might even be more resistant to cold and hunger,and live longer..”这样可以克服信息不足
所导致的译入语读者理解不充分这一遗憾,从而把握原文中特殊的会话含意,使原文和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四)违反方式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话含意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求说话者所提供的信息简单明了,避免悔涩、歧义、啰唆措辞,要简练且井井有条。相反,则需
要听话者根据特定语境进行深层含意推导。
原文: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
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译文:I asked Cuma,"Where you go to herd,do you pass by any homes?"
"No,he replied,before saying to Sister-inlaw in Kazakh,"She thinks when I herd,I can just pop in at people's ho
uses and have some tea!"They all laughed.
这段对话在作者理解到外出放羊的不易后,再次对居麻一家发出疑问。而居麻同样用简短的回答直截了当地回答了作者。因为居
麻觉得解释再多没有什么意义,也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随后却转身用哈语,即对于作者来说听不懂的语言,并以
说笑的口吻和自己妻子(嫂子)打趣道:“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这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中所提到的方式准则。由于
文化背景的悬殊,作者还是低估了“放羊”这一工作的艰苦,考虑到居麻常常早出晚归实属不易,并试图询问中途是否有能稍作休息
的地方,但对于大多数和居麻一家一样的游牧民族来说,“放羊”不是可选项,更不是生活里的一种消遣,而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要去
做的事情,他们避免不了经受寒冬、劳顿之苦。虽说语气轻松,但实则也体现出一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牧民如何生活,以及当下哈萨
克牧民的生存状况。观其译文,译者在翻译时依靠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其潜在含意,增译“uS”一词,呼应了原文轻松和调侃的语气,
并暗示"放羊”可不是临时性的、轻松的一项任务,也更不可能悠闲地到去别人家里做客进行社交活动,并选取"pop”这个短语
来描述放牧人串门的行为,这种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常用来形容临时、轻松的拜访,也是很符合原文中的语境的。译者极大程度上保持
了原文中的语气和情感色彩。此外,在形式特点上,中文作为一种东方语言,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言
外之意的表达,自然而然在构成上很多时候都不太考虑语法,以达意为主。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中文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意合和隐性逻
辑,即为“意合”;而英文作为一种西方语言,注重逻辑和理性。简而言之,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依靠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语法衔
接、词汇衔接)来体现,这种文化背景使得英语在表达时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连贯和显性逻辑,即为”形合”。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所
进行的交际行为可能不会严格地遵循语法规侧,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适当突出人物对话中遵循语法规侧和英语语言转换的重要性,
强调增译转折词在英汉语言转换中的关键作用,换言之,可遵循中文语言重意合、英语语言重形合这一明显区别,如:”'No',h"
eplied,but then,turning to his sister-in-law in Kazakh,'She thinks when I herd,I can just pop in at people's houses and h
ave some tea!'They all laughed."增译转折词以更好地达到英汉语言转换的功能对等,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源语
言的言外之意,这也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长篇散文《冬牧场》及其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话含意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充分运用。作者李娟跟随哈萨克牧民
居麻一家启程,一路往南迁徙,真切地体验牧民们真实的生活,从而向读者展现出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此外,笔者结合该理论对其英译本进行一定分析,认为在类似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应同时考虑文中潜在的会话含意、情景语
境以及文化语境,适当选取增译、改译等翻译方式、技巧,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交际效果为目标,从而大大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行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