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文心雕龙》——精雕文章之道 细琢成文之心

2025-02-12 细品《文心雕龙》——精雕文章之道 细琢成文之心

《文心雕龙》介绍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協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系统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文心雕龙》全书用骈

文撰写,各篇末均缀四言八句“赞”一首。

全书从一至四十九篇的结构如下:

第一,总论,共五篇,分别是《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总论部分说明了文学批评的

基本原则,可谓整本书的“文之枢纽”。

第二,文体论,共二十篇,含上编中的《明诗》到《书记》。全篇讨论涉及的文体共计三十五种。前十篇主要谈论的是有韵之

文,后十篇则在论无韵之文。详尽就各文体的发展演变以及文体特征进行阐述,系统地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写作要

点,并说明不同文体的写作重点和组织原侧。

第三,创作论,共十九篇,含下编的《神思》到《总术》,本篇主要总结文学创作的各项方法。

第四,批评论,共五篇,为下编的《时序》到《程器》,集中讨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以及性格,涉及文章

组织的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细数历代写作大家的个人才华以及对文坛的贡献,同时评鉴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文学批评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展示文学的演进,扼要地评论历代的文学和作家。全方面呈现文学的精进历程。

第五,全书的最后一篇为《序志》,该篇主要阐述著此书的目的和动机,彰显作者的态度和原则。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名作中,《文心雕龙》以其结构紧密、系统性强而著称。全书的四大篇章体系中论述的理论观点前后对

应,相互关联,各体系内部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紧密完善的体系,论述思维富有逻辑性,在字句推敲中却又不失优美华丽,全面呈

现了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很多问题。可以说,不论是在理论实用性还是文学艺术性上都立意颇深。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地位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由于书中所论多涉及文学创作,所以很多现代的学者又将它视作现存最早的一部

综合性文学评论著作。如此一部惊世之作,《文心雕龙》不仅总结了自先秦以来的文学创作经验,还继承了前人所总结的文学理论,

并且发扬了中国文学创作历史中精挑细选所得的丰盛遗产。值得指出的是,此书兼顾辩证思维,刘宽勰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文

学创作的见解,并整理成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使世人得以长久受用。而《文心雕龙》的极高文学地位,不仅体现在涉及文学创作

的篇章中极具价值的独创性观点,也体现在作者刘勰的论述语言精妙之中。所以,《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并且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谓不深远。

(三)《文心雕龙》的成书背景

1.时代背景

作者刘勰从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开始动笔,历经五年,到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才完成了这部足足有十卷的巨著。魏晋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文心雕龙》出现于齐梁时期,故其成书背景也十分特殊。这一时期伴随着尖锐的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一个分裂与融合交织的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状态下,文学创作上可总结的经验教训却是极为丰

富的。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建安文学的出现,就"良由,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在时代的狂朝下,无人可以幸

免,当时的文人自然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世界中被感染,从真实的生活里意识到文学艺术除去汉儒章句外所能展现的实

际意义。

从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建安到晋宋,诗文创作繁盛,故在宋文帝时期,就设置了独立的文学馆;宋明帝设总明观,分为儒、

道、文、史、阴阳五部。这些机构的出现,可以说正式承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和”儒学”相分离。到了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

受益于帝王的爱好与推崇,更可谓盛况空前。文学的长足发展是产生文学评论最为直接的原因。但当时的文学评论缺乏一个文人界公

认的准则,过于随意,毫无依据。文学作品的良莠参差全凭达官贵人的个人所好,既无标准可依,更无理论可守。所以,为改变当时

文学评论界的混乱状态,迫切地需要能被世人所认可的文学理论的建立。

儒学自汉代未期开始衰微,魏晋玄学逐渐兴起。而东晋以后,佛学渐盛,佛教思想对届时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自西晋

太康始,文学创作形式主义泛滥,对文辞藻饰的过分追求到南朝不仅没有加以遏制,反而有顺风而发的势头。应该如何对待当时恶性

循环的文学趋势,也成为文学评论学者们的主要任务,而这也就是《文心雕龙》产生的必然原因。

2.个人背景

刘協勰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

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刘流勰出身于寒门,虽然一向喜爱读书,志存高远,但在极其注重

门第的南朝,他的才华难以施展,甚至无法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家盆不婚娶。故在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刘勰进入钟山定

林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高僧僧祐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和佛家理论,以致刘勰对佛法产生了更精到的见解,而在整理寺院典籍

的过程中,刘博览寺内藏书,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精通佛教经论。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编写修订的。晚

年他出家为僧。

其撰写《文心雕龙》的动机,一是受到了“君子处世,对德立言”的传统人生哲学的激励;二是对当时文坛浮华风气的不满;更

甚则是有感于“近代之论文者多”,但“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故"弥纶群言”,编纂此书。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篇)。“雕龙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原指齐人驺奭善采驺衍谈天之术而成

文,和雕刻龙纹般精致。刘勰以”文心雕龙”为名,突出此书意在提醒世人文学创作之心应如雕镂龙纹那样精细。

二、

《文心雕龙》的主题思想

刘勰认为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文”的写作,归根结底是对“道”的某种阐发。所谓“道”,主要是指儒家正统思想。所以

在文章阐发“道”的途径方面,刘勰提倡"征圣”与“"宗经”,因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篇),而圣人借以

“明道”之“文”,最为经典的便是儒家经书,不但可以提供行文的思想准则,同时给著文之崇高境界进行了演示。

但文学创作毕竞不同于儒家经书的单纯说教与儒学思想诠释,其自身特殊的形式要求是很明确的,因此刘勰又提倡在"征圣”

”宗经”的基础上,提出了谶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正纬》篇);楚骚”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

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从而合理吸取了谶纬图书与楚辞骚赋中的精华部分,认为只要学

者“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便可做到"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辨骚》篇)。

刘勰根据当时文坛对”文”和"笔”的基本划分,在书中用了相当篇幅就诗、乐府、赋等十类有韵之”文”,与史传、诸子、论

说等十类无韵之“笔”的文体性质、发展简史、写作要点等进行了逐一讨论与理论划分。对于已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学体裁一诗

歌,刘勰最先将其定义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然后又比较细致地回顾了迄“"近世”为止的诗史,其中更是辩证地对五言诗起

源于李陵、班婕妤的旧说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

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而在比较四言诗、五言诗的优劣异同时,又认为“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

宗”,对相对后起的五言诗抱有比较轻视的态度。在论及乐府、辞赋体裁时,刘准确地概括、描述了乐府"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的特征与赋体创作中“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主客体交流特点,又不免受“征圣”"宗经”著述原旨的制约,将乐府民歌驳斥为

“淫辞”“艳歌”。《论说》篇中点出了议论性散文的创作关键,表彰"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论作,要求撰论"义贵圆通,辞忌

枝碎”,并强调”“说”贵在“顺风以托势”。

在标举"文之枢纽”,分体“论文叙笔”的基础上,刘又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讨论了作文之"术”,即写作的具体方法与顺

序。这部分论说从现代视角看直接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诸多技巧要素,所以被不少学者称为“创作论”。其中多被历来研究者称赞引用

的见解,主要集中在《神思》《体性》《风骨》《情采》《物色》等篇中;《定势》《镕裁》《附会》等篇解说作文的谋篇布局之

道,也深受学者重视。

具体而言,刘勰标出“神思”二字作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而他所谓的“神思”,则概括表达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贯穿

行文始终错综复杂的思想。他将由“神思”统领的这一写作过程描写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延耳

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并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测意溢于海”之语形象地墓画了“神思方运”之时作者思绪的复杂和活跃程度

(《神思》篇)。

同时,在全面考虑作者所富才情的前提下,刘将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这

“八体”(《体性》篇),认为优秀的作品应具备的首要因素当为文人之“风骨”。并将“风骨”注释为:风乃”化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而"“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骨》

篇),由此可见刘勰所称“风骨”,实际所指是作者内在情志外化在作品之中并为人所感念的动人风貌,是不断锤炼语句措辞而形成

于文笔中的劲健气概。然而,应该如何使作品具备“风骨”之气节,刘勰又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予以指示。他表彰“为情而造文”,

不屑于”为文而造情”,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篇);

此外,他也重视现实世界对于作者写作的重要影响,因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说(《物色》篇)。而在此物、情、辞三者互动

的理论框架下,刘勰又对作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这些说明很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刘勰还提出

了诸如“三准”(《镕裁》篇)、“四对”(《丽辞》篇)、练字四要(《练字》篇)等一系列行文细则。但在这一部分涉及对“近

代”即刘勰所处时代文学的价值评判时,作者仍坚持正统标准,对"新”“奇”之作严加排斥,认为“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

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定势》篇),表现出了浓厚的复古守旧倾向。

《文心雕龙》的最后一部分为“批评论”,既然要批评,自然就有一套严密的文学理论标准。《文心雕龙》诞生之前,不是没有

文学批评或者文学理论著作。比如同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机,就有一篇《文赋》,就提到了应该怎么写文章,以及什么才是

好文章:“其始也,背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先要极尽想象,好好构思,再谋划全局,选择精妙的句子来表

达自己的意思。”或妥帖而易施,或姐峿而不安”,有时候文思如泉涌,信手拈来,有时候苦苦思索,半天也写不出一句满意的句

子;虽然文章题材不同,但都要注意词句通顺,语言流畅,不要冗长,等等。陆机的论述固然很好,

在此篇中,刘勰分述了文章发展的历史、作者才德、鉴赏与批评几个方面的问题。《时序》篇所列叙“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

文章史,中心内容即自唐虞至南齐的文学发展简史。《才略》《程器》篇论作者,所论多汉魏两晋文学名家。而《知音》篇所呈现的

鉴赏品评文学作品要略最多;所谓”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则可以概括

刘勰所持的文学批评标准,而“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又是刘勰提出的一种深入作者之心的文学鉴赏方法。

三、

《文心雕龙》艺术特点及影响

(一)艺术特点

作为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在《文心雕龙》的论述语言特色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精练,论述深刻。不论是在阐述文学理

论还是在梳理不同文体时,论述语言都十分精简,以便将深刻难懂的理论及复杂的文体发展过程抽丝剥茧,以尽可能简明清晰的形式

呈现,易于理解。在写作笔法简练的同时,又能做到论述深刻,用简洁的语言将比较晦涩的文学理论解释得深刻到位,而并非只是浅

显地点到为止。更加难得的是,我们在细品刘勰的文字时,常常都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以及对文字概念的独到理解。就如戴卫红曾

举例道,“风骨”原本用来形容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刘勰则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将“风”与“骨”与行文内核连接起来,主张学者文人的写作笔法理应一如君子,气度非凡,而非浮于表

面一味追求辞藻华丽,文字内核的精神富有内涵和高尚的气节,言之有物,情有所寄,有风骨力量的文字才是为时代需要的,才能真

的打动人心

除了在文学评论上颇具实用价值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是一部文学性和艺术性极强的著作,不仅体现在涉及文学创作的篇章中

极具价值的独创性观点,也体现在优美的论述语言上,其论述语言体现出极高的文字运用艺术性,《文心雕龙》的篇章中存在大量的

骈文语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二)《文心雕龙》的后世影响

《文心雕龙》中体现出众多与文学史、文学评价以及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

然书中以“原道”

"征圣

”“宗经”为主旨的文学导论暴露出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思想局限,但文笔精致、叙述周详而

又具有早期古典文论所罕见的理论色彩的文体、文术、批评诸论,在相当程度上补敕了其思想的守引旧弊端,奠定了此书在中国文学评

价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也可谓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著作,其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在文艺方面的进步思想,比较全面地概括和分析了

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它所提出的一些文章品评概念,如"风骨””神思”“隐秀”等,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

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唐朝文人以刘的文学主张为武器,一扫六朝时颓废菱靡的文风,使文运呈现出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

可以说,刘饿此比书无疑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后世包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勰还在世的时候,

《文心雕龙》已经成为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被不同人抄传。隋唐之时,人们已开始引用和品评《文心雕龙》。史学家刘知幾更是极

其推崇《文心雕龙》,"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认为《文心雕龙》于当时风格混乱的文坛而言,是一本明确

清晰的创作指南。宋元时期,《文心雕龙》之影响有所增强,其时对《文心雕龙》的引用与品评已更普遍。明人普遍开始接受《文心

雕龙》。

至今,《文心雕龙》依然是研究先秦至六朝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自近代以来,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从未停

歇,并且还在愈发广泛地引起学者的关注,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一"龙学”。而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如

雨后春笋般大量产出,这些研究在翻译、注释乃至考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成绩。

(三)《文心雕龙》的境外影响

《文心雕龙》影响之广绝不止步于国内,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它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国人自豪的著作。据考证,早在9世纪初,

《文心雕龙》的内容便流传至海外。并且在1731年,日本就出版了国外第一版《文心雕龙》。19世纪后,对《文心雕龙》的出版更

盛,不仅如此,还出现很多译本和注释本,除了英、日、韩三种译文,《文心雕龙》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的译文,主要集中在欧洲大

陆,包括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等。供海外文人深入研究《文心雕龙》。鲁迅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相媲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不断被

翻译、被研究,吸引中外学者开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沟通中西文论,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文心雕龙》在理

论上的成就以及在艺术上的价值,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愈发璀璨夺目。

四、结语

文学的魅力所在,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创作动机和艺术价值其实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时代更迭,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

都不能给文学评价一个固定的准则。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又并非总是成正比的。对此,刘協勰早早就深谙

此理。在刘勰的文学意志里,文人之文章,并非只是取乐于当下,而是要以文字之力量深刻长远地影响社会,反映人心,从而流传千

古的,而这便是刘勰的一片“文心”穿越千古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