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词鉴赏”文章写作教学研究

2025-02-12 高中“诗词鉴赏”文章写作教学研究

一、辨析同类文体,准确界定概念

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学习任务中涉及了"文学短评”这一文体,本单元的研习任务实质上是对“文学短评”知识点的回扣与深化

推进。

从单元的具体要求来看,"学习”环节主要侧重于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总结归纳,而”研习”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

高要求,强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从具体的概念内涵来看,诗词鉴赏和文学短评都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文体,但二者在侧重点和篇幅上有所不同。文学

短评聚焦于“评”,重在阐述个人观点与支撑理由,其篇幅较为简短,适合作为片段式写作练习,通常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快速浏览

后,针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出的简明扼要的分析与评价。相比之下,诗词鉴赏文章侧更侧重

于“赏”,侧重于展现鉴赏者独到的审美体验与深刻认知,对作品本身的把握更为细腻且深入,从一般性的理解层面跃升至审美鉴赏

的高度。其篇幅要求相对较长,通常以不少于800字的整篇文章形式呈现。诗词鉴赏文章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

求,需要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诗词的内在意蕴与美学价值,并在鉴赏过程中融入个人独特的见解或不同于他人的认识,通过细致入微的

分析与解读,充分展现诗词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二、分析学生现状,明确指导方向

本次单元研习任务要求学生以本单元课文为主要鉴赏对象,编者设计这样的读写结合任务既能帮助学生梳理巩固课上的学习内

容,又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提升诗词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学生的鉴赏文章中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一)专业知识有限

学生在写鉴赏文章时,语言稚嫩感性,缺乏对诗词本身的专业分析,未能对诗词的语言、构思、意象等方面深入地进行探讨。此

外,学生也未能充分关注诗词的体裁、风格、流派等文学特征,未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从而无法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艺术价值

与审美意义。

(二)思考深度不足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一般只停留在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直接描述上,而未能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层意蕴。学生看似能够列举诗词中

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但这些分析往往较为浅品,缺乏对这些元素在整体意境构建、情感表达以及诗人意图传达等方面所起

作用的深入探讨。

(三)写作层次单一

学生的鉴赏倾向于以简单并列的形式呈现,各个部分之间缺乏逻辑上的递进与深化,表现出一种平面化的特点。这种平面化的鉴

赏模式,在每个层面的鉴赏都只是浅尝辄止,极大地限制了文章构建出丰富多维的鉴赏框架,也就无法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诗词的丰

富意蕴与艺术价值。

由此可见,学生在撰写诗词鉴赏文章时,若是能解决专业知识有限、思考深度不足、写作层次单一等问题,定能让文章走向饱满

深刻。

三、聚焦鉴赏方法,意会走向言传

针对学生在鉴赏诗词文章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一些解决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从对诗歌

的初步“意会”走向付诸笔端的深层“言传”,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理解作品内涵,感受诗词魅力

在撰写诗词鉴赏文章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步聚。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还要具备

穿透文字表层,捕捉诗人深邃情感、意境营造及哲理思考的能力。

品鉴诗词的首要之举是聚焦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及创作背景等,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需通过反复吟咏、细细咀嚼的

方式体会诗词的音韵之美、节奏之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继而,学生需跨越读诗过程中的阅读障碍,可结合自己日常

的文言积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复述诗词大意,为深入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捕设基石。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诗言志”的内涵,诗

人喜欢借精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其思想情怀、个人抱负、生活哲学乃至政治立场。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轨

迹,精准捕捉诗歌的思想精髓与主旨所在,此即鉴赏诗词的终极追求。再者,诗人的生平际遇、情感波澜、价值观念,无不深刻烙印

于其作品之中,诗词不仅是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反映,更是时代的镜像,映射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在鉴赏诗词时,

教者需引导学生怀惴敬畏之心,细品其文字背后的深意,方能领略那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启迪。

如在鉴赏《诗经氓》时,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结合标题、注释及创作背景了解作品内容,尝试用白话文翻译文章内容,再要求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内涵,思考作品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二)选准鉴赏角度,确立评论要点

鉴赏诗词时,可以鉴赏的角度很多,如主题、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等,但在写鉴赏文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

就要求学生能够选择一个恰当的鉴赏角度,力求在某个角度上做到精辟诱彻。

实际写作时,需指导学生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原则,避免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导致的重点模糊与深度不足。所谓“小切

口”,即聚焦于诗词的某一特定方面。一是对诗歌情感的细腻剖析,需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深挖其主旨与当代价值,从而激发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能力。二是对诗歌意象的精挑细选,不仅需凸显“象”之鲜明特征,还要深入挖掘“意”之内涵,

实现"意”与"象”的完美融合。三是对艺术手法的精准评论,需结合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探讨特定内容如何借由特定形式得以

升华,反之亦然。至于”深挖掘”,则要求学生能够穿透语言的外壳,触及诗词深层的情感波动、主旨意蕴与艺术魅力。“小切口,

深挖掘”需要足够多的材料支撑,还需融入个人的思考、阅历与情感体验,以此阐述古诗词给予我们的深刻启迪与心灵触动。

如以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可以有如下鉴赏角度:结合曹操的主要人生经历及思想观念,评论《短歌行》中曹操的人

生抱负;结合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基本思想状况,评论《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人生观念;从游仙诗的特点看《梦游天姥吟留

别》的主旨表达;《登高》中的格律评论;《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评论;辛弃疾词作中用典手法的评论;《声声慢》(寻寻觅觅)

中叠词的表达效果评论…

(E)

理清写作思路,横向纵向展开

撰写诗词鉴赏文章,条理与逻辑至关重要。多数鉴赏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述诗词特点或主题,然后分点阐述各鉴赏

角度,最后总结升华,其中分写部分可横向并列或纵向深入,确保文章清晰有力。

在横向拓展的框架下,学生可以依据鉴赏的不同维度,设置并列的分论点,从多个层面展开思路,形成多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

系的段落。以赏析《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为例,我们可以从其性格特质的角度设立分论点。一是论其天真无邪,纯真心灵跃然

纸上。二是述其吃苦耐劳,坚韧品质令人动容。三是言其自尊自强,独立精神熠熠生辉。我们亦能从价值的层面出发,设立更为深远

的分论点:先探讨女主人公形象在文学领域的深远意义与价值。再剖析该形象所承载的时代独特性,揭示其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此

外,阐述这一形象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与价值,展现其跨越时空的普遍影响力。

在纵向展开方面,学生可以围绕鉴赏角度,巧妙地设置逐层深入的分论点,构成文章的整体逻辑框架。以《孔雀东南飞》中的

爱情悲剧”鉴赏为例,可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递进层次进行深入挖掘。首先,探究“悲剧”的情感维度,即明晰此诗中"悲剧”所

襄括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深度与广度,揭示其“是什么”的本质。其次,剖析"悲剧”的成因,深入挖掘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

无论是社会背景的桎梏、个人命运的波折,还是深层心理的驱使,均一一剖析。最后,审视“悲剧”的意象构建,探究作者如何将深

沉的情感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意象,以及通过何种精湛的艺术手法使之跃然纸上,感人至深。通过如此层层剥茧、逐步深入的鉴赏方

式,不仅能全方位地把握《孔雀东南飞》中“悲剧”的深刻内涵,更能深切感受其作为汉乐府叙事诗典范的独特艺术韵味与魅力。

(四)引入支撑材料,深层分析说理

鉴赏诗词的段落内部结构通常遵循“引-析-评”的框架,即先引用诗词中的相关词句作为依据,然后进行分析解读,之后进行评

价总结。这种结构有助于确保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需要注意的是,引用复述的语言应高度概括,但分析评价的语言尽可能详实有

针对性,可以边述边析边评。在引入支撑材料,深层分析说理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在文本内部找到支撑材料。比如,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揭示作品的思想主旨,或解析精警语句、精彩手法所包容的丰富内

容。例如,探讨“酒”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时,可以直接引用不同诗人有关“酒”的具体诗句,通过诗句本身的内容、情感及语

境来阐释“酒”所承载的寓意与情感。同样,对《声声慢》中“愁”的鉴赏,也应主要依据作品本身的饲句、意境及情感表达来构建

分析框架。

第二,引入外部的相关支撑材料。比如与鉴赏角度相反、相关或相似的诗词作品作为比照,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对原诗词的理解

与评价。同时,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策略,将作品的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引入分析之中,可以提供丰富的解读视角。此

外,借鉴并吸纳其他读者的评价与思考,亦能为审美体验增添更多有力的佐证与支撑,使鉴赏更加饱满与立体。如在鉴赏《蜀相》

时,引入清朝人仇兆螯在《杜诗详注》中关于写景两句和自己鉴赏角度相反的观点,并且联系杜甫的身世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

一步分析,可以为自己的鉴赏文章增色。

在分析说理过程中,建议学生能够结合选必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的逻辑方法,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来

增强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证,使诗词鉴赏不是停留在感性体验的层面,而是能深入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从而对

诗词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与评价。

(五)融入现实思考,写出独特见解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本是写文章的题中之义。纵览近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给青年人以

启示”"自身发展的思考”等提示语,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高中生关注当下的时政热点、社会现象,能够联系现实发表自己的有针对

性、有一定深度的观点。

诗词鉴赏,作为文学赏析的重要一环,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古典诗词的字面解读与美学欣赏,而应成为连接古今、映照现实的桥

梁。这要求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文学价值,还要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使之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问题进

行富有洞察力的联结与对比。这样的鉴赏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促使我们将古人的情感世界、生命哲理与当下的社

会风貌、青年心境相融合,转化为对现实生活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具体而言,联系现实的角度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宏观视角切入,紧扣时代脉搏,将诗词中的意境与当下的时政热点、社会风潮、传统文化复兴、民族精神弘扬等相结

合,在比对中找到共性与不同,拓宽文章的思维边界,提升思想的深邃与高度。

第二,聚焦青年群体,以青年视角审视自我与世界,尝试与诗词作者展开对话,在沟通中反映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思想觉醒、

情感波动及精神追求,展现新一代人的独特风貌与责任担当,促进代际间的理解与共鸣。

第三,回归个体经验,依托个人成长轨迹、亲身经历或周遭见闻,与作品产生共鸣,细腻描绘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通过”小

我”的故事映射"大我”的社会图景,传递真实可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如此,诗词鉴赏方能超越文字本身,成为启迪智慧、映照现实、促进成长的强大力量。

四、结语

指导学生写好诗词鉴赏文章,不仅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读写结合的要求,还是我们弘扬杨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途径。本文重点分析如何开展“诗词鉴赏”文章的写作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诗词鉴赏路径,激发他们的内在思维潜能。

相信通过教师外在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读文字,进而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议论文写作水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