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批评指的是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现象。广义的作家批评指的不仅仅是作家所写
的作家作品评论,还包括为他人作品所作的序、对话漫谈、演讲、书评、书信集乃至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新煤体平台所发表的
有关文学的文章及视频等等。换句话而言,广义的作家批评指的是作家所创作的一切关于文学的言说。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从事批评并非一个罕见的现象。自鲁迅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开始,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也就具有了
一个新身份一文学批评家鲁迅。沿着鲁迅的传统,许多现当代作家也在文学创作之外,同时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正如格非在《博尔
赫斯的面孔》中曾描述的那样:”他们纷纷从中国古代的传奇、杂录、戏曲、杂剧、明清章回体、小品等多种体裁吸取营养。也可以
这么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完全自外于这种共时性的向内、向外的双向过程。”作家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
甚至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豆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关于文学的种种看法。作家批评独立于传统的学院派批评以及众声喧哗的新
媒体批评之外,为中国文学批评版图增添了别祥的风采。格非、王安忆、韩少功、毕飞宇等作家都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从事文学批评活
动。他们往往一边写作,一边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成为高校驻校作家的一员,在高校中从事文学创作相关课程的讲授。他们
的文学批评文集通常都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并获得一定的读者反馈。同时,这些作家们不仅在创作中都各有特点,他们切入文学批评
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从事文学批评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中,张炜的作家批评以较为感性的方式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无论是
在文学问题、文学现象还是文学规律的研究上,张炜都因其批评语言的诗性、介入批评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批
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呈现出与王安忆、毕飞宇等同时代作家批评的迥异风貌。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便是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成果,在这本书里,王安忆的文学创作观、文学批评观
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样的,毕飞宇的《小说课》内容主要来自其在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其中还收入了与学生互动的部分内容。张
炜的文学批评观主要在其文学批评论著中得以体现。从2011年的《小说坊八讲》开始,张炜陆续出版的《读〈诗经〉》《唐代五诗
人》《也说李白与杜甫》《文学:八个关键词》《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世界观语言的热带雨林》等作品或谈论一部文
学作品,或以几个关键词为主题,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张炜的文学比评观,具有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批比评风貌。
一、张炜作家批评对象的选择
作家从事批评时,和其他批评家一样,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批评对象的选择。批评是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文学活动,而作家对文本
的选择,往往能够体现作家的个人偏好与思考。
从批评对象的选择上看,张炜所选择的批评对象中有一大部分为中国古典文学,张炜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首先就体现在他的批
评对象的选择上。在《唐代五诗人》中,张炜选取了王维、孟洁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五位唐代代表性诗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
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不仅还原了这些诗人的创作背景、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标准,重新解读了这些古典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张炜的解读超越了传统的文学史框架,更注重挖掘诗人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背景的交织,
以及诗歌在跨越时空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共鸣。他强调,唐代诗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共同情感的载体,通过对其的深入解
读,可以触及人类心灵深处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自1999年以来,张炜持续在古典文学的现代解读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楚辞〉笔
记》是张炜对古代文学经典《楚辞》的一次深度解读,他通过对屈原等楚辞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不仅还原了楚辞的艺术魅力和
文化价值,更在解读过程中融入了现代人的思考和感悟。在《也说李白与杜甫》和《陶渊明的遗产》两部作品中,张炜同样通过对李
白、杜甫和陶渊明这三位古代伟大诗人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同时,张炜一如既往地
将中国古典文学与当下的社会相结合,探讨了这些诗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读《诗经〉》是张炜对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诗经》的解读,他通过对《诗经》中诗歌内容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
活风貌、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张炜认为,《诗经》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
刻哲理,至今仍能给人以启示。他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引导读者从古代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现代社会
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古典文学是每一位批评家乃至读者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对于大部分的读者而言,《诗经》《楚辞》、李白、杜
甫等早也已经不新鲜。而张炜之所以选泽中国古典文学,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学的一种致敬,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深沉情感的流
露。在张炜的笔下,中国古典文学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让我们
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才华,也上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张炜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
执着,不仅是他个人文学追求的一种体现,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贡献。
二、张炜作家批评话语的特点
作家与批评家的最大不同,便是批评家在进行批评活动时往往只是单一的身份,批评家与文学的关系也更为单一,文学作品与批
评家之间只有被解读的关系。而作家因为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与作品的距离比比评家与作品的距离往往更近,而作家较比评家具
有更为丰富的文学创作体验,作家兼批评家一方面可以直入文学现场,发现职业批评家所未能发现的研究视角,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批
评文章,另一方面也颇具理论素养。这使得从事批评的作家们都具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比起毕飞宇该谐"祛魅”式批评语言、王蒙犀
利的批评语言,张炜的批评话语侧显得充满诗性。作家邓安庆曾这样评价过张炜:"我一直认为张炜身上具备一种深刻的诗性。他看
待万事万物,有着深沉的悲悯心,所以他写的小说才会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极强的感染力。”
张炜对语言的关注首先就体现在他的作品《世界观:语言的热带雨林》中。《世界观语言的热带雨林》是张炜对语言与文学、思维
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借用“热带雨林”这一比喻,形容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和生态复杂性,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也是文化的
载体。这部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在就“通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讨论,而“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重要区别之
便是语言。
张炜在一次名为《勤奋和敬畏》的发言中说:“文学说到底是一种生命现象。人的全部奥秘都在其中呈现。文学其实是全部人生
的一种完美的诗意表达,它渗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张炜对诗意的强调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实
践中。《文学:八个关键词》一反以具体作家作品出发再到抽象理论的传统批评路径,而是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将文本主题进行分类。
他选取了"叙事”"虚构”"时间”"空间”“语言”"经验””记忆””伦理”八个关键词,而这八个关键词侧可以分为两类,这
两类关键饲或指向生命与自我的关系,或观照生命与他者的关系。在这些关键词做章节标题的同时,张炜在章节下增添的小标题也都
颇具诗性。“他者和弱者—通向神秘世界的窗口—我们的道路多么漫长—如海潮一般的诅咒—那个喧哗活泼的世界一踞
于人的左右一从最大的自由书说起”等等,这些小标题是张炜诗意的凝聚。在第三讲荒野主题中,张炜直接提到诗意。张炜在“切
近而深刻的诗意”这一节中主要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出发,考察不同国家、族群的诗性品质。从俄罗斯文学出发,进而讨论俄罗斯文
学、日本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异同。张炜在批评各国文学时所使用的词语充满了诗意,这使得他的批评文章呈现出浪漫的气质。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最高与最深处的诗意之一,而今天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大地当成一个廉价的符号来书写,心中是无感无痛
的。当我们以母亲”来称谓它的时候,已经离那种深刻的生命体验越来越远,这不过是点缀,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张炜的批评
语言是充满诗意的,这种诗意并非是刻意为之的,而是已经恰到好处地熔铸进张炜的日常表达里。
诗意既是张炜在剖析文学作品时极为注意的一个特点,也是张炜在进行文学批评表达时最重要的特质。
三、张炜作家批评体系的建构
每位作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都曾尝试为自己的文学批评建构一个系统的体系,这既是个人风格的表现,也是作家文学批评成熟
的标志。叶立文曾在《体兼说部、杂文学与重建文学性一论中国当代作家的话体批评》一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文学潮流,作家批
评近年来势头正盛。如果以体兼说部的文体特征为标准,则《小说课》《局内人的写作》《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小说稗类》
《雪隐鹭鸶》《心灵世界》等作家文集,均收录有大量的话体批评文章。在这当中,一些文章系由作家的课堂讲稿修订而成,保留了
课堂讲授的口语化和即兴式特点;另外一些则是作家有意为之的随笔体写作,其中还有不少非文学批评的怀人记事之作。这说明不论
是出版商还是作家本人,起初都没有建构话体批评流派的自觉意识,他们只是以散文随笔的观念去看待这类写作。”而张炜也试图在
其批评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张炜通过对概念的深入剖析、对古典文学的系统批评,构建了一个既具有理论深度
又贴近文学实践的批评话语体系。张炜认为,文学是通过这些关键词的交织与碰撞,创造出既超越现实又指向人性的艺术世界。他强
调,文学批评应当从这些基本元素出发,探索作品深层的意义结构和审美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概述或人物分析。这种批
评方式不仅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张炜自《小说坊八讲》以来的文学批评实践,展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积极探
索和创新。他的批评对象广泛而多样,从古代经典到现代作品,从个体诗人到文学现象,无不涉猎。他的批评方法灵活多变,既有从
关键词的出发的文本串联,也有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更有对文化背景的宏观考察。更重要的是,张炜的文学批评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
关怀和批判精神,他关注人性、道德、文化等深层次问题,致力于通过文学批评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张炜的文学批评观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更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消
费主义思潮的不断冲击,处于文化中心地位的文学逐渐淡出中心,知识分子也失去了先前的精英地位。文学批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而张炜的作品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张炜的文学批评作为作家批评
的一部分,为作家批评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迪,
鼓励作家们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自己的声音。张炜坚持认为,文学批评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独白,而应是与读
者、作者共同参与的对话,通过批评的媒介,激发公众对文学的兴趣与思考,促进文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