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的重要产物,通过确立不同文学范型,实现从象征型到古典型的全面升级。本文将结合《中古文学杂论》一书,分析中古文学的文学背景,探索中古文学的文体形态与审美内涵,以期为当前传承和发展中古文学提供有效参考。
由蔡彦峰著,上海三联出版社于2015年7月出版的《中古文学杂论》一书,主要以中古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东晋清谈与阅读方式发展变化的文学史意义、慧远进入庐山的诗史意义、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鲍照的山水诗艺术、颜延之、谢惠连等其他元嘉诗人的山水诗、论古代文体学的内涵、方法及其实践意义、晋宋之际山水之兴与赠答诗的诗体解放、从“兴”到“兴寄”——传统诗学范畴的重要发展、论七言体的形成及鲍照的创造性发展、论阮籍、嵇康思想的歧异及其对诗风的影响、“自然诗学”的形成、内涵及其意义、文笔说与南朝文学观念的发展及文学创作的关系、《诗品》陆机诗“气少于公干”疏证和潘岳《马淠督诔》与晋代品官荫客制、《文心雕龙·神思》札记等多个角度对中古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论述,实现了中古文学的完整解读。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视野独特,内容深刻
该书研究视野独特,通过以晋宋的诗歌艺术为重点,系统化探讨了东晋清谈背景下阅读方式的发展变化对诗歌艺术的影响、慧远在庐山的文化活动与对晋宋之际诗歌的关系、谢灵运、鲍照等人的山水诗艺术,实现了从时代场景视角解读文学创作的理想效果。在研究中古文学的文学背景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受文学产生环境、传播氛围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古文学中蕴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民间特色及开创性等主要特征。在英雄史诗及城市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均彰显了极为丰富的个性特色,通过继承古代文化精神,肯定和反映现实生活,在哲理感悟、现实描述、象征寓意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开辟与根本创新。政治与文学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创造导向及内容流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在中古时期,受社会风气影响,产生了大量山水诗艺术,在“山水之兴”影响了,实现了赠答诗的诗体解放,拓宽了传统诗学的发展范畴。
二、逻辑严谨,内容详细
该书研究逻辑严谨,论述内容详细,通过探讨中古时期文体学及诗学等方面的问题,并且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具体分析了文笔说的发展及古代文体学的内涵、方法和意义。此外,该书从晋宋以来,山水诗的兴起,具体探讨了赠答诗诗体的发展、分析了七言体诗的形成及鲍照在七言诗史上的意义,以及辨析了“兴寄”及“自然诗学”等诗学范畴。文学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行动,其中不仅传递和表达了相关理念、精神,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某种精神意图。中古文学创作理念从自发走向自觉,实现文学的自觉创作。在多民族共同发展环境下,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开展交流、互动,促进中古文学实现共同兴旺。从创作风格上,中古文学风格逐渐从分立走向一体,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形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中古文学倡导、追求一种隐秀兼顾的风格,实现了艺术创作与精神表达的深度融合。
三、案例丰富,适应未来
该书研究案例翔实,既重视做好相关文学流派的解读与辨析,还综合《诗品》《马汧督诔》《搜神记》《文心雕龙》等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对中古文学特征进行系统化考证与辨析。另外,该书具有极强的思辨精神,通过论楚歌的体制特点及对汉乐府的影响、屈原三次流放说,提出了文学史研究方法与文学史的建构。从我国文学发展历程看,中古是相对特殊的阶段,在中古文学创作过程中,文人雅士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提出了政治理想的构建方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题材。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与宗教、大众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密切,形成了“文学的多元化”输出,中古文学创作题材广泛,思想内涵丰富、创作素材灵活多样,其中涵盖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此时,各类文学题材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诗歌艺术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在研究中古文学时,需要借助历史时代与地理空间变迁的多维视角来进行深刻解读,通过深刻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根源,将文学创作灵感与想象力相融合,通过对东晋、南朝“山水诗”、“田园诗”等中古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深刻感知其中对中国文学创作的突破性发展。
该书系统化阐释了东晋清谈与阅读方式发展变化的文学史意义、古代文体学的内涵、方法及其实践意义、文学史研究方法与文学史的建构,有利于当前做好中古文学的认识与解读工作。在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进程中,通过对中古文学的产生背景、传承历程及特殊性进行详细解读,并通过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文体形态,将有效扩大中古文学的影响力,真正实现中古文学的发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