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表现——浅谈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2025-03-19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表现——浅谈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20世纪初,各种西方的批评方法纷纷涌入中国,中国的批比评家们也纷纷捡拾与自己相契合的方法作为理论武器进行文学批评,致

使“批评家与方法就如'连体儿'密不可分,一个批评家的名字就代表了一种方法,一种方法旗下也召集着自己的代言人”。1如茅盾

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代言人,李健吾是印象主义的中国第一人,而一提到梁宗岱则无一例外地认定他是象征主义的中国代表…但是,当

我们如法炮制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方法时,却顿感有些茫然。他的文学批评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也“难以把它纳入到哪种体系

中”,2于是便有各种称谓来指涉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诸如:启悟式批评、作家批评、大师批评、文体批评、印象批评等等。切入的角

度虽不相同,但却都指出了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的整体特征是重感悟,重经验的;其批评话语是直觉性的,形象性的;其批评体式是没

有什么体系可言的。综合来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中所呈现出来的表达特点既与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方式相喑合,又似乎有西方印象

主义批评的影子。那他的文学批评到底是中国传统批评思维的现代表现,还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中国代言,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两者兼而有之”,主要理由是京派成员最大的特征就是学贯中西,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而身为"京派巨子”

的沈从文身兼两者之长理所应当。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总是与一定的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批评中的思维方式也会必会通过批评的话语方式表现出来。而批评

话语表达方式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核心是批评方法,外在表现是批评体式。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来看沈从文的批评话语表达方

式,进而明确其批评的思维方式,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找出上述疑问的答案。

一、物质外壳一一文白杂糅的语言

读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感觉并不是十分顺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文白杂糅的语言。沈从文自己也曾说过“至于文字中一部分充

满泥士气息,一部分又文白杂糅”。3当然,在其文学批评中几乎嗅不到泥士的气息,但是文白杂糅却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许多学者都对造成沈从文文白杂糅的原因进行过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沈从文曾长期生活在偏远闭塞的湘西,

湘西方言中带有中国古白话的风貌;二是,走出湘西前,他阅读了大量的传统古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文言的运思方式根植其内

心当中;三是,未经过白话文运动的彻底洗礼,仅受其余波的影响,到北京之后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小说,但是身边唯一的师傅是一部

《史记》。因而"沈从文形成了文白杂糅的心理语言图式”。1他这种心理图式透露出中国传统在进入现代的沈从文身上打下了深深的

烙印。

二、变化了的核心一一中国传统批评方法的现代诠释

许多学者均指出,沈从文所用的批评方法是“印象的复述”,这是从沈从文自己的文学批评《论落华生》中提取出来的。“这里

论及作品的风格,近于抽象而缺少具体论证,是印象的复述。”以此为立足点来分析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由此得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具有印象主义色彩,更有甚者认为,沈从文与李健吾一样均属于印象主义批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学者们大多论述了沈从文为什么会使用“印象的复述”这种方法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但却很少有人论及这种方法本身是如何形

成的,它与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有什么渊源,是否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与西方印象主义有着亲缘关系?我认为,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对深入理解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大有裨益的。

(一)渊源

沈从文受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许多学者都已详细的论述传统批评理念对沈从文的影响,在此,本文着重

与批评方法的论述。

张伯伟在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说道:“我所理解的古代文学的批评方法,就其对象而言,属于文学思想史的范

围。这样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须是综合的。所谓综合'指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文史哲结合,文学与艺术结

合,中外结合。”3

早年沈从文在湘西时就饱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从小便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在保靖任陈渠珍的书记期间,系统地阅读了

司令部的《四部丛刊》,经常翻阅《四库提要》,对于那十来箱书籍,他"成天翻来翻去,把那些旧书也慢慢看懂了”4。他常在清闲

的时候将它们拿出来鉴赏,而且翻看《西清古鉴》,《薛式彝器》,《钟鼎款识》之类的书,从中认识其名称和价值。此外,他还经

常听他知识渊博的姨夫聂仁达大”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弄清了他所不知道却愿意知道的问题”5因而,沈从文的

杂学对他接受并得心应手的运用这种“综合”的文学批评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伯伟指出,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主要有三种:"以意逆志”、"推源溯流”和"意象批评”。6这些方法在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中

都有所展现,并能在其比评中找到切实有力的证据。

(1)、沈从文的“以意逆志”

源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学评的重要比评方法,偏重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沈从文在进行评时十分自觉地

运用这一方法,他提出”评论不在阿谀作者,不能苛责作品,只是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综合,给它一个说明,一种解释”。此为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宣言。在评论许地山的文章时,他说道“对人生所下诠解,那东方的,静的,柔软忧郁的特质,反应在作者一

切作品上,在作者作品以外是可以得到最相当的说明的”沈从文现对许地山的人生经历及知识结构进行介绍,以此来解释许地山的作

品中为什么会呈现“东方的,静的,柔软忧有郁的特质”及"奢侈的、贵族的、情绪滋补”这两种倾向。此外,在论及罗黑芷时,他认

为“同样有一个现代人对新日时代接近的机会,使自己从生活各方面的棱中,反映出作者创作的种种,罗黑芷君因为生活、年龄、体

质、各样不同,作品整个的调子,却走向另一路问世了”。3在谈及罗黑芷的风格成因时,他指出“另外可注意是,是作者产生的时

期,与那时代。

传统的以意逆志对作者之"志”,提出提出了相映的要求,即“文以载道”。而这正与沈从文贴近人生,书写人性的文艺观相背

离,他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所用是审美而非功利的眼光。因此,他在使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时,将“文以载道”的陈旧观念抛弃了。

(2)、灵活的“推源溯流”

钟嵘的《诗品》以“溯流别”著称,而且自钟嵘以降,推源溯流成为广为人用的批评方法之一。它主要有三个部分:渊源论、比

较论和文本论。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沈从文在其文学批评中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并在比较中找出作家的独特之处,给予

其恰当的定位。这种方法与推源溯流十分相似,如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中,沈从文论及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虽创作个性不同,

但都“以夸大的、英雄的、粗率的、无忌无畏的气势为中国文学拓一新地”。4“使创作无道德要求”,5"解放了读者的兴味”。6还

有“许钦文、冯文炳、王鲁彦、蹇先艾、黎锦明、胡也频。个人文字风格均有所不同,然而贯以当时的趣味,却使每个作者自然而然

写下了许多创作,同鲁迅的讽刺取同一来源”。以上两例均是"异中有同”,而“同中有异”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沈从文拿自己的

作品与同为京派的废名的作品相比较。

推源溯流最大的特点是要“追本溯源”,几近考据。而沈从文在运用此方法时,只撷取了这种方法的批评模式,摒弃了其僵化

的、考据式的刨根究底、追本溯源。

(3)、相契的意象批评

沈从文的批评方法与意象批评最为相似,意象批评重直观,进行整体把握,具有审美经验完整性的特点。

沈从文似乎不喜欢从局部入手进行批评,而是顷向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对批评对象做提纲挈领式的整体把握,揭示作品的整体

风格。如他认为许地山是“以异教特殊民族生活为基本,以佛经中邃智明辨笔墨,显示散文的美与光,色香中不缺少诗”。8而朱湘

”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样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皱纹,更见出寂静”。9这种整体把握自然能获取审美形象的完整性。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更多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用络绎缤纷的意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去体味作品所带来的美

感。而这也恰为意象批评所要达到的效果。此外,意象批评的“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善巧拙”的精神状态,与沈从文的无

功利,不徇私情,不阿谀,不护短的比评原则相一致。

(二)

误读

沈从文是否真的接受并使用印象主义的批评方法,暂且不表,让我们看看沈从文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文学应怎么算对,怎样就

不对,文学的定则又是怎样,这个我全不明白的。不读书,不认识一个外国文字的我,只知道,想写的就写,全不所谓主义。”沈从

文将批评视为创作,自然也不会使用某些主义其进行批评。不仅如此,他对那些对某些主义趋之若鹜的批评家频为不屑。

中国传统的“品评”批评坚持主观感觉与批评对象的统一,他们的批评不在与它的批评对象发生着必然的联系”,从这点来看,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更近于中国传统,他虽即兴发挥,随意幻想,并倾注大量的主观热情,但却始终不离开批评对象,并引导读者去发

现,体悟批评对象的美。

沈从文更近于中国传统也是必然的,京派成员中,除沈从文外,多受到西方文化广泛而深刻的熏陶,而且不乏负笈欧洲,对理论

产生的语境有过感同深受者,对西方理论的领悟并非止于皮毛,而沈从文受到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后来虽接触到印象主

义,但受到的影响也是间接的,二手的,相对于他受到的传统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他的批评没有先的主义作指导,也没有独立的

理论意识。通过李健吾的批评,使他意识到印象批评与“品评”批评的暗合之处,基于此,他多次称赞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也基于

此,许多学者认定他的文学批评是属于印象主义批评之列,但却忽略了沈从文的批评更近于中国传统“品评”批评的种种内在特质。

这都是对沈从文文学批评的误读。

三、表现形式一一“评点式”的华美转身

由于沈以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比评体式对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而,他的批评体式多为传统的“评点式”,在

《由冰心到废名》中,他将鲁迅、冰心、朱自清、俞平伯的散文几乎全篇引上,并在其中夹杂些品评式的话语,指出他们的散文特

色;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论及46位作家,采用也是传统“评点式"的批评体式,但他的批评没有成为一个个的片段,而是

文辞优美,充盈诗意,完整连贯的现代艺术美文。

结语

沈从文操着文白杂糅的语言,运用着经他转化的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采用将传统的“评点式”融入其中的艺术美文的形式出现

在中国现代批评舞台上,自成一格。在其文学批评中,彰显着他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是西方印象主义的

中国代言,也不是中国传统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的完美结合,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表现者,是一位出色的中国现代批

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