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炫否定主义理论建构的路径

2025-03-20 吴炫否定主义理论建构的路径

吴炫否定主义理论建构的源头首先需要追溯到1986年《文学评论十面观》、1989年《批评的艺术》、1990年《否定与徘徊》的

出版,他开始关注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的现状,表达对这些现状的不满,开始意识到文学评论需要新的理论体系。然后他对“理论何

以可能”或“什么是真正的理论”作了思考,揭示理论的内在性质。随之,他继续深化与1986年《批评即苛求》结下不解之缘的“否

定”概念,并赋予这个概念独特的内涵,使得”本体性否定”得以诞生。在以上这些思索的过程中,他已经不自觉地把中国哲学、美

学、文艺学,乃至中国人精神重建纳入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把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作为理论体系建构的当务之急。从1994年5月《否

定本体论》首版,到2008年12月《本体性否定》的再版,吴炫一直构建着中国人自己的当代哲学理论。与此同时,《否定主义美学》

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新的美学体系。这个"否定主义”主题贯穿到了2020年《否定主义文艺学》的面世,中国式

当代文学性理论蓬勃而出。在否定主义理论著作相继问世的同时,否定主义理论实践的论文和著作也在不断面世,如《中国当代文学

批判》《穿越中国当代文学》《依附启蒙观念的当代文学》《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突围传统观念的影视作品》等。吴炫否定

主义理论的建构是从来没有中断的进行时,《否定主义哲学》《中国文学创造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路上。

一、对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思

吴炫首先对文学评论做了探讨,他通过对文学评论与其他因素关系的研究(读者、生活、政治、创作、作家)进而去揭示文学评论

自身的规律,展示文学评论对于创作与欣赏的作用。第一,文学评论家与普通读者有很大的区别,评论家需要理性地、专业地对作品

鉴赏,要挖掘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寻找作品对生活的意义。专业的评论家承担着一定的使命,需要在一般的批评基础上进行

总结、归纳、升华,提升普通读者评论的鉴赏水平和审美眼光,继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利用普通读者评论对创作的推动力量。第二,

吴炫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论与生活的关系,不同时代需要有不同的评论美学,“只有对新文学新思潮的探索和研究,才是文学理论发

展的重要途径”[1们,评论的独立性就表现在对一定时期的优秀作品及其经验总结诞生崭新的评论观念。第三,吴炫从历史的视角看到评

论与政治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评论在受政治背景影响的同时,评论的文学性不可缺少。第四,创作和评论能够共同影响文学。

“批评也是一种创造力”【1]46,评论家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的艺术世界进行创造性的阐发,就会创造一个新的、意

蕴深厚的艺术世界。第五,创作与评论的主体即作家和评论家也有特殊的关系,作家通过情感去把握世界,评论家通过认识去把握世

界;作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来自于艺术感受力,评论家高度的艺术审美力来自于艺术感受力[们72。评论家需要对生活有既深刻又准确

的理解,秉着客观的态度,作出既富有艺术性又含有理论性的评论,才能够与作家有对等互动的平台,共同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文学评论的探究,可以看出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有紧密的联系,文学创作的发展需要一个正常的批评环境。相对来说,评

论是较为温和的解释性评价活动,批评是以否定性为主导的价值判断活动2]。吴炫对批评的认识开始于反观文学批评的现状,进而对

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艺术作出思考。文学内部创作与批评不能以正常的状态相互交流,作家难以接受批评家对其中肯的否定,只想一

味地得到肯定;文学批评家没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只是一味地去迎合作家的喜乐。除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出现问题外,文学

批评的艺术弊端也层出不穷:艺术分析的雷同与浮泛、思想评判中的"群体见解”、批评概念的大而无当、批评文体的程式化等[3)。

文学批评需要哲学意识、科学意识、审美意识。批评的哲学意识指的是,批评作为一种哲学,研究的是怎样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2]2

2。有意义就要批评不仅需要建立在单纯的理解层面上,更需要从理解走向不理解(作家要接受评论家的否定,并且要敢于自我否定),以

此来推动文学在否定中迈上新的台阶。科学的批评有利于文化与文学的进步和发展[2]75。这就要求批评为创作提供一定的见解,这样

有魅力的见解表现在批评家要以高度的审美力和判断力尖锐地指出作家创作中让自己感觉不满意的地方,这些地方能够给作家创作

定的启发。这样的批评不但能够被作家乐意接受,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对创作的有益。批评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一种科学,还是一种美

学。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应把美或丑的体验作为一种经验储存在我们的意识深处2]133。这样,陈旧与平庸、和谐与不和谐作为"不

美”的范畴就可以作为文学批评参照的维度。审美的心态也便可以是批评的心态。情感体验(感受)是批评的出发点,但是理性(评判又

制约着情感;优秀的批评既希望得到社会中更多人的认可,但是又不会因为大众的态度就妥协自己的见解。所以,批评的状态是一种

徘徊,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徘徊、在感受与评判之间徘徊、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徘徊。哲学意识、科学意识、审美意识在文学批评中既有

各自的存在空间,又有统一的意义,最终都是通过实现批评家和作家的价值,共同指向创作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二、对理论何以可能的追问

对文学评论的探讨和对文学批评的探究是对文学理论运用空间的困境和出路的反思。在认清文学批评的现状和营造好文学批评的

环境时,需要具体的文学理论作为工具,来践行文学批评的精神和艺术。此时,对”何为理论”和“中国理论原创方法”的思考就成

为吴炫理论建构的前提。

张清民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规范》一书中,对理论是什么进行过发问。他认为,“理论就是对事实性质与特征的抽象,脱离具

体事物而自足、独立存在的抽象个体,其形态构成要素就是概念、范畴、命题。”[4]可以看出,他主要是从理论的特征出发对理论做

了界定,强调理论的抽象性和最终形态。苗田从理论的终极关怀出发,在《中西文论交流与对话的主体性建基》一文中谈到,“理论

是指向现实的,没有现实的关怀就难以产生理论的创造。”[5]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这一专著中对理论的种类做了介绍,也为何以

成为理论做了回答[6]。吴炫将理论产生具体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理论的产生开始于理论家对时代和现实的独特

问题的思考;以理论问题为中心,展开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既有理论的批判,是“理论何以可能”的第二个方面;理论最终的标志是理

论家有独特的概念、范畴产生]。如果按张清民对营造理论逻辑空间的五大划分(传统理论现代化、外来理论的本土化、社会生活的激

发、文献阐释中的理论生发、批评中的理论提升)4]73~74来认识吴炫的理论逻辑空间,那主要就是社会生活的激发和批评中的理论提

升相结合。而社会生活的激发是指能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理论的分析和回应,这是发展最广阔、最具有生命力

与思想张力的理论空间。吴炫提到:"我真诚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朋友参与到这项关系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主体性建

立的工作中来。”⑧]他是追求在理论上有原创性的学者。他理论原创的初衷是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人文思想,让中国当代文化获

得世界的羡慕和尊敬。这里的原创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体、中西融合等融合式的创新,而是一种从结构到性质都改变的创造,是一

种高程度的创新。

三、对理论哲学概念的构建

吴炫在揭示理论的内在性质时提到,“理论的批判结果,一定是必须生产理论家自己独特的慨念、范畴,或对前人概念、范畴赋

予能够经历哲学史检验的独特概念。”[9]所以,理论最终形成的第一步就是理论家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概念。刘锡庆在吴炫的著作

《文学评论十面观》小序里谈到,文学评论的实质是以哲学为根柢,文学评论的突破需要哲学思想的滋养。可见,在中国文论的建设

中关于哲学的思考必不可少,甚至需要从哲学出发,寻找文论构建的思想源泉。吴炫自己也谈道,“要真正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艺美学

和文学批评学,首先必须着手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一哲学本体论或哲学本根论的重建工作。”[10]生成中国自己的哲学概念成为吴炫

建构否定主义理论迈出的第一步。

吴炫从思考人与动物的不同出发,得出人成为区别于动物的物种是中西方原始人对自然界否定的结果,体现出告别动物性生存的

否定性,产生了否定的概念。再进一步思索中西方人产生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因,认为这是中西方人否定本文化内特定的否定对象的否

定结果,否定的本体不同,否定的冲动和能力不同,否定的结果就会表现出差异。吴炫将这种否定称之为本体性否定,这是一个哲学

概念,他将之作为自己否定主义理论建构的根基。

本体性否定的提出一方面面对的是中国当代文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徘徊的困境,与经济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文化的创

造性定位期待相关,更与中国知识分子依赖于中西方既定思想、习惯于做阐发性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当西方的上帝和东方的皇权

不在场之后,当共产主义信念的乌托邦性和世俗享乐的平均线找出问题的时候,心灵安放问题的个人谋划,便成为21世纪中西方哲学

的共同命题。”1们吴炫的”本体性否定”与一些哲学概念和否定性的哲学不同。

本体性否定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阿多诺的否定。第一,否定在黑格尔那里与肯定构成矛盾运动而形成辩证统一,承认事物运动

过程中的确定性状态,并因此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性运动变化现象。阿多诺认为哲学应该进入持续的否定状态,并对任何确

定性的状态特怀疑态度,强化了辩证法内部否定、对立的一面。“本体性否定”主张批判与创造的统一,否定的是既定的对世界的理

解,肯定的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为中心的原创性艺术,最终建立的是有否定者个体化理解的创造世界。阿多诺绝对的否定拒绝

理性世界的建构,建立的是非理性世界,创造与非创造不是主要的问题。黑格尔“肯定的否定”中并没有对”一般性的质变”和“创

造性的质变”做出区分。第二,辩证否定的思维方式下,否定结果与否定对象是不平等的关系,否定结果优于否定对象。而"本体性

否定”否定的结果与否定的对象之间是不同而并立的,是一种平衡的关系。第三,本体是探讨万事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是哲学理论

建构的一个逻辑起点。黑格尔从人之外的绝对精神来探讨本源问题,阿多诺反对追问本源。本体性否定不仅追问人何以成为可能,还

在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否需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结果),将人的创造作为本体,是一种本体中的否定。

本体性否定不同于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论。第一,海德格尔和萨特把人的所有意识和行为都纳入原始筹划和原始自由中,并没

有将非本真存在、沉沦等依附性选择状态与本真存在、澄明等创造性筹划作区别,本体性否定要求对两种状态严格区分,但是又强调

对不同而并立的尊重。第二,海德尔格和萨特所说的存在和自由,是一种体验性和情绪性的非理性活动,而本体性否定既包括体验性

的否定冲动,又包括将冲动外化的"能力、方法和结果”[1是对感性和理性、理性思维的穿越。

本体性否定也不同于尼采和弗洛伊德的生命哲学。西方生命哲学的诞生是在呼唤西方现代人的原欲冲动。而吴炫将自己的本体性

否定理解为,将中国已有的原欲冲动转换成创造独特的符号,是一个价值充足的完整过程。

吴炫本体性否定概念的生成受西方否定哲学的启发,但是他将其作为哲学概念建构的资原和材料,结合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现状

和人类21世纪的生存状况,赋予否定概念独特的理解。

四、对否定理论体系的完善

《本体性否定一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以下简称《本体性否定》)是吴炫努力建构的否定主义理论的第一部著作,他从

发现西方哲学存在论的局限出发,对自己理论的哲学概念一本体性否定做了建构。他将本体性否定贯穿于美学、文艺学建设,对美

学上的几个问题(美何以成为可能、美学何以成为可能、艺术与美概念的区别)重新作了思考,也对文艺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艺术本体

论、艺术史、艺术起源进行了探究。

吴炫将《本体性否定》作为展开否定主义理论建构的开始,就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否定主义系列论著的写作中。2004年《否定主义

美学(修订版)》全新上市,他围绕着当代现实问题和美学期待,在对中西方美学史局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否定主义美学理

论。同时,在最后一编将本体性否定方法与具体的美学建设相结合,对否定主义美学的方法作了说明。2019年12月,吴炫将否定主义

文艺学的建设成果,即《否定主义文艺学》书稿公之于众。这部著作是吴炫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理论30年的智慧结晶,他仍然将批判与

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本体性否定方法贯彻其中,"在审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以文学创作实践为评论对象,关注文学作品价

值差异的问题,发出了自己关于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提出了文学穿越论'”[121,即文学是对观念现实、生活现实、文学现实

的穿越。在否定主义文艺学中:穿越意指“不满足于现实存在但尊重现实存在”“带走现实材料但改造现实结构”的“批判与创造统

一”的活动,穿越的目的是建立起与现实世界意味不同但材料和内容可能相似的"“独创性世界”[13]。穿越的结果是产生有作家自己独

特的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有自己形式的创作方法的独创性文学,该文学拥有对等、平衡于现实的文化功能,能够让读者获得对抗现

实、改变现实的启示,能够使读者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居住。突出了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而且能

够成为文学创作经典化的指南,还为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提供的新的参照维度。

吴炫致力于构建中国人自己独特的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在内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否定主义理论自诞生

以来吴炫自己在哲学、文学、影视、社会现实等领域对其不断地进行着检验,而且否定主义理论还被他人应用于哲学研究、美学研

究、文学批评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否定主义理论的建构还未完待续,否定主义理论也一直在经受着历史和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