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分析

2025-03-22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分析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不仅关系到文化传承的延续性问题,更涉及民

族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精神传承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传统精神提炼

1.对民族精神的挖掘与表现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对民族精神的挖掘与表现上有着深刻的探索。这些作品不仅关注历史的宏大叙事,更注重从细微处展现中

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作品通过孙少平和孙少安两个普通农民的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言

弃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个时代的人们,更成为贯穿整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精神力量。同样,在《白鹿原》《芙蓉镇》等

作品中,作家们致力于对民族风俗、地域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入描写,通过对民间生存状态和民族性格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中华民族

特有的精神气质,使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有力载体。

2.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当代文艺创作对传统伦理思想的诠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周克芹通过塑造坚强、伟岸的"父

亲”形象,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政治话语与伦理话语的交织,展现了传统伦理思想在现代

语境下的创新表达。同样,在《白鹿原》中,陈忠实通过对白鹿原上各色人物的刻画,深入探讨了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变迁

中的延续与调适,展现了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们。这种创新性的诠释既保持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核,又赋

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3.历史文化元素的选择性运用

当代文艺创作在运用历史文化元素时展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和创新性。如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对李白诗意世

界的视听重构,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同样,追光动画的系列作品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创新改编,为当代年轻人开启了"新

史感”。这种改编并非简单的还原,而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叙事重构。这种选择性运用不拘泥于历史真实

的完全还原,更注重在遵循正确历史观的前提下,创造出能与当代人情感共鸣的文化表达,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转化。

(二)现实关照中的传统文化创新

1.现代题材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现代题材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如《人世间》《装台》《风,吹半夏》等作品,在描绘当代人生活的同时,

深入挖掘人物的心性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特别是《人世间》中对普通家庭生活的刻画,既反映

了现代社会的变迁,又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作家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更是贴近当代川东北乡镇人群的心性世界,通

过对乡镇人物内在世界的细致描墓,远远超越了对外部现实的关注,展现了传统心性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延续与变化。这种对人物内

心世界的关注,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孔子、庄子开始就有的关注人的内心、思考人的精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王阳明提出的

“良知”概念[2]。在当代作品中,这种传统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使作品在开掘当代人的心性空间方面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实现了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自然融合。

2.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当代表达

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为例,节目通过将凝固在陶俑中的唐代宫女形象转化为

富有现代气质的表演者,开创性地打造了一条让古籍里人物活起来的新路径。这种创新表达不仅还原了唐代的市井生活,更赋予历史

人物鲜活的当代气息,成功地吸引了今天的观众。同样,北京和新疆联合出品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基于考古发现和王国维的考古

学研究,聚焦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通过独创的汉代中原风舞蹈和民族风舞蹈形

式,虚构出汉代西域的地名、部落名和人物,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依据又富有当代审美的艺术世界。这种创新必须是有依据的创新,

是在考古学史实基础上的创新,同时要注意结合观众的共情点,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这种表达方式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注重与当代

观众的情感共鸣。

3.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鉴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鉴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与现代生

态保护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表达了传统智慧对解决当代问题的启示。在非遗传承和戏曲、曲艺发展方面,通过设立传承人制度将相

关艺术形式纳入一级学科等方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这种制度性的保护和传承,本质上体现了文化自信,也为传统文化的

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国潮”“国漫”等新兴文化形式的兴起,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接纳,形成了独特

的"新史感”[3]。这种"新史感”的形成,使得传统经典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重生,年轻观众虽然可能不会完整阅读典籍原著,但

通过新的表达形式,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过去强调的“历史真实”转化为“感觉真实”。在遵循正确历史观的前提下,实现了传

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一)传统批评方法的现代转化

1.感悟评点式批评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感悟评点,这种批评方式在现代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表达形式。传统的感悟评点式批评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

形容词对作品进行总体性概括,如以“雄浑””冲淡”"纤秾”“沈着””高古”“典雅”等词语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在现代转化

过程中,这种批评方式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例如,李健吾将传统的意象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相结合,"将印象适当条理化”并"形成

条例”,创造性地运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比评,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这种批

评方式既保持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特质,又融入了现代批评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一种以人性为重心、以艺术鉴赏为本位、以整体直

观和印象鉴赏为路径的新型批评范式。

2.中西方文论的融合创新

中西方文论的融合创新始于王国维的批评实践。他借用康德的"崇高”与“优美”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

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他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结合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

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4。这种融合不是以外来理论

取代传统观念,而是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之后的批评家们,如朱光潜、李长之等,都在不同层面延续着这条传统文学批评的

现代化之路,形成了一种开放互动、多元共生,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3.批评话语体系的重构

在批评话语体系的重构过程中,现代批评家致力于建立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性的批评话语。钱锺书的批评实践提供了典

范,他在《谈艺录》中把汉代经师注经的方法与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现代的文学观念。他从文本

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咏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融入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这种

重构不是简单的话语替换,而是在理论阐释中渗透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使批评既具有理论深度,又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心灵的自由与鲜活的社会人生气息。这种话语体系的重构,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启示。

(二)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重塑

1.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确立

当代文学批评的主体性确立,体现在批评家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阐释上。这种主体性首先源自对传统文论中"文心”的现

代诠释,强调批评主体要在把握作品整体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传统批评就注重批评者个体的主

体性地位,不仅关注文学批评与人的关系,更强调批评者自身的修养与见识。在当代语境下,这种主体性更加注重批评者要深情凝视

当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把批评文字与广阔时代和民族历史建立紧密关联。通过这种主体性的确立,批评不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而

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创造活动5]。同时,批评主体还要能够回应当前的现实处境,打开未来的社会面向,使文学批评真正成为

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

2.批评方法的多元互补

批评方法的多元互补体现了传统文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在当代语境下,优秀的批评实践往往能够将不同的批评方法有机结合。

例如将传统的审美感悟与现代的理论分析相结合,把文本细读与文化阐释相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的有机统

一。这种方法上的多元互补,既避免了单一批评方法的局限性,又能充分发挥不同批评方法的优势。特别是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

创作时,这种多元互补的批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适应当代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多维度理解需求,同时也能够处理好传统与

现代、中国与世界、个体与社会等多重关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阐释。

3.理论创新的本土化探索

理论创新的本土化探索是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重要方向。这种探索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论资源的重新发掘和创造性运用上。

当代批评家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时,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论中的智慧资源,如”气韵”“神韵”"意境”等关键概念

的现代阐释。同时,这种本土化探索也表现在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解释力上]。面对新的文学样式和创作形态,批评理论需要在传承传

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既能保特理论的本土特色又能与国际学术对话,成为本土化探索的重要课题。这

种深索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而是要在对话和融通中实现创新,最终形成既扎根本土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发展

(一)创新表达的实践探索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需要立足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保特文化根性的同时实现创新突破。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明是世

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这种连续性为创新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实践层面,创新表达首先要正确

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要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特点。要充分认识到每个时代对“优秀”的判断标

准是不同的,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诠释已经与五四时期有了很大差异[8]。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表达要特别注重人类学、民族学和

文献学研究的价值,通过持续的搜集、抢救、整理和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可供创新改编的“宝库”。同时,还要认识到传

统文化和历史并不完全等同,对历史的认知可能因为资料不全而产生谬误,但千百年来人们对某种文化传统的推崇和信仰本身就构成

了一种文化价值。因此,创新表达的关键在于守护这个由漫长历史中无数人构建的精神家园,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文化传承的深化路径

文化传承的深化需要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同步推进。在理论层面,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体系,特别

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命体”的特质,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9。张岱年先生

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重视传统文化时就强调要对其辩证看待,要认识到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作为标准,

从传统文化中辨认和提炼出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创新和发展。在实践层面,文化传承要特别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0]:一是历史

与现实的关系,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表达;二是精英与大众的关系,要在保持文化品格的同时实现广泛传播;三是民

族与世界的关系,在坚守文化本根的同时促进文明互鉴。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创新传承方式,使传统文化真正融

入当代人的生活,焕发永恒魅力。

结束语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传统批评方法的现代转化以及

创新性表达的探索,当代文艺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了文化传统的根

本,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文艺工作者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创

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以更富时代气息的面貌呈现在当代人面前。从文学创作对传统精神的传承,到批评理论对传统方法的转化,再到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持续迸发,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获得新

生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