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马术运动是由生产、军事和娱乐发展而来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赛马、骑射、马球、舞马和马技等项目。人们
最初饲养和骑乘马主要应用于耕田、游牧、狩猎、交通等方面,其实,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御”(驾驭车马)已是”六艺”之一,到了
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等历史故事充分证明骑兵已广泛应用于战净,宫廷和民间的赛马、骑射活动更是十分蓝行。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
动之一就是马球,《名都篇》揭示了曹植的诗句“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含义,这也验证了马球运动在汉朝晚期的存在1们。从
那时开始,马球的发展在汉朝至隋唐期间持续上升,特别是在唐朝期间,其进步达到巅峰状态。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大批文人
墨客对马术活动进行具体描述,促进了我国古代马术的发展。
1唐诗中的马术类型
1.1唐诗中的马球
1.1.1与马球比赛时间、场地及人物有关的唐诗
马球在唐代也被称为击球、打球、击鞠,是唐代军中及至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唐诗中与马球比赛时间有关的诗句“今春芳
苑游,接武上琼楼”描写的是沈佺期受皇帝之命,春天时在芳苑游玩,跟着上琼楼准备观看马球比赛;“年光陌上发,香辇禁中游”
表明当田野中的阡陌上出现一片大好春光时,皇帝乘坐着香辇准备去梨园亭观看打球比赛;"令节重遨游,分镳应彩球”[2]写出了当
春天来临时,皇帝再度亲临梨园观看打球比赛的情景,这些诗句说明,在初春时节,宫中曾举行过马球活动。从“廊下御厨分冷食,
殿前香骑逐飞球”[3],”晓冰蹄下裂,寒瓦杖头鸣”[4]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马球比赛的时间一般是在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清明节、
塞食节、上已节的时间非常接近,有从四天增加到七天的连假,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自然环境有利于举办马球活动。
唐诗中,与马球比赛场地有关的诗句“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球”[5]描写了“在宫
殿北区花园有一座似乎和云相接的高台阁楼,金质的锤子与玉质的球显得极其华贵,精致的文字雕刻在贵重的球杆上”揭示了当时打
马球比赛现场的观众席设立在高塔和阁楼之内。韩愈在中唐时以“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
赤旗”[]描述马球比赛场地虽然并非位于宫殿内,但确实是一片广袤无比的场所,可以推测出这个场所其实就是军队的训练营。五代
十国时期,后唐文学家和凝写出“虎骤龙腾宫殿响,华骝争趁一星飞”,这句诗是说在玉楼和宫殿前面,热闹无比,气势如同猛虎般
被激发,红马争先恐后,速度疾驰的意思,说明这场比赛就在玉楼和宫殿前面举行,宫女们为马球运动员欢呼助威,体育场上仿佛英
勇的龙与勇猛的虎在战斗。
马球运动从唐太宗时代起就已经是唐朝的一种潮流运动了,唐中宗、唐玄宗、唐宣宗等都是喜爱马球运动的皇帝。唐玄宗登上皇
位以后常常参与朝门侧早上的王室成员聚会,宴饮欢乐,观看斗鸡和玩击球的活动,有时,他激烈地扔出击杖参与比赛,动作如电,
疾如雷,匪夷所思,很好地展示了他非凡的球技才能2],有时,唐宣宗也运球升空,马不停蹄地连续敲击数百下,堪称快如闪电的马
球奇才。王建描述了唐朝的皇室成员在打马球时的情况:“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是说没有人敢抢先比赛,皇帝在门边
先打球,或皇帝鼓励上场的人,还没完成赛事不敢下马。从诗文的开篇我们可以知道,在唐朝,皇帝参与马球比赛时,都是由皇帝先
打开局赛。唐朝的皇室女性也非常喜欢打马球,而目她们的球技相当高超,甚至还发明了打背身球的方法。在晚唐的皇宫中,马球比
赛场面仍很热闹。在当时,参加马球比赛的皇帝热情高涨,唐朝将士们在观看比赛时也欢呼雀跃。"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骤马晓光
晴。入门百拜瞻雄势,动地三军唱好声”描绘了黄帝亲自清理的球场如同被打磨的石板一般平整,在朝阳的照耀下朋友们骑马奔驰。
进门时,他们低头礼拜,展现其气势,三军歌唱赞歌,反映了唐朝将士闲暇时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比赛,欢呼声动地,表现出军
中马球赛现场观众多、热情高的特点。马球较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形成了“国君嗜好于上,武臣效尤于外”的场景,随着该活动的开
展和普及,马球比赛的风俗习惯在古代百姓生活中也广为流传,人们可随时随地举行比赛,并对马球比赛乐此不疲。
1.1.2马球比赛的规则
马球的比赛场地相对固定,对场地有质量和大小的要求,由裁判临时选定场地,以裁定双方胜负。参赛者分为两组,名称、人数
不定,球场内设有球门,球门的两边有专门的人看守,主要负责检查马球是否已经进入球门,参赛者出场时在骑马的同时手持一杖,
一起争抢一个球,入球门测得分,以得分多少定输赢,当时,这种流行的马球活动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比赛规则和较为完整的比赛程
序,是当时体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竞技项目。
马球比赛球大多是精致的,约拳头大小,其中有一部分是用木料做成的,有韧性,而且打起来很轻巧,把木料的中间部分挖空,
在外边涂上红色或者用彩色颜料绘制的花纹,另一部分就是用牛皮制做出来的马球,把毛发之类的东西填充在牛皮里面,称为软球。
在球赛中,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理比赛名单,这就是通常说的“打球供奉”,比如,“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3]
意为"在马球比赛之前,首先要通知众王尽早进宫,通过各个门告知今日参与马球的人名”。在贵族和大臣还没起床时,专业的球员
们就已经在门外通知参与今日踢球比赛者的名单了。
在马球规则的约束下,马球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这句诗展示了古代马球赛开赛时,鼓乐声音鹏
振,气势磅礴的场景。张祜曾在观看泗州的李常侍打球时说道:"骤骑鞍上月,轻拨镫前风。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等来低背
手,争得旋分騣。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描写了一位豪杰猛然驾驭他的坐骑,仿佛月亮就在他的鞍上,他轻松地拨动马镫,仿佛
风在他前面。他巧妙用力,时而转动,时而爆发。每当等到机会时他就低下头躲避,然后突然旋转马头,他远远地扔出了球,球斜斜
地飞进了门,在离他很远的地方排成一排的马突然冲出来,这是称赞泗州李常侍打马球时卓越的马上技巧,同样,在“宛转萦香骑,
飘飘拂画球。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只为看花鸟,时时误失筹”这首诗中,诗人用神来之笔,将打球者的神态描写得如图似画,
栩栩如生。
1.2唐诗中的骑射
骑射,即在马上进行射箭,考验的是骑兵在马背上的基本功。从唐代诗人李颀在《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
儿”可推见少年英豪时就学习骑射,突出了骑射对人发展的重要性。骑射技术的娴熟既可以展现个人风采,还可以捕捉猎物。唐代卢
纶的《塞下曲》这样进行描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陵中”,这几句是说将领在夜幕下巡查时,风吹草
响,将军下意识地认为那个地方有野兽,就用弓箭向那个地方射去。当找到弓箭时,发现被射穿的是石头,虽没有射中猎物,但可见
将军熟练的马上技巧和对箭术准度力度的精确掌握。
唐朝骑马的场景仿佛尽在眼前,比如,“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还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
轻”的大概意思是在疾风中弓箭以极快的速度射出,将军正在渭城狩猎,即便是凋零的草丛也无法在狩鹰的锐眼之下躲藏。白雪皑皑
的大地上已无落雪,马蹄腾跃更显轻捷,这些诗都是在描写马的同时突出骑射者的高超技艺。
1.3唐诗中的舞马
舞马运动规则比较特殊,与其他马术运动不同的是,在训练马匹时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实现人与马的默契配合,使之更具
有观赏性,舞马在唐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1.3.1宫廷舞马服饰
唐代宫廷里的舞马装扮得很奢华,“咀衔拉铁并权奇,被服雕章何陆离。紫玉鸣珂临宝镫,青丝彩络带金羁”诗中马口中的马嚼
子变成了独特的形状,马装绣有精美的图案,显得十分华丽。紫色的玉质铃铛挂在宝贵的马镫上,有青色的绳子缠绕,配有金质的马
勒,比较常见的马嚼子富有别具一格的设计。舞马作为观赏性极强的活动,是宫廷娱乐的项目,需要光彩夺目的配饰彰显唐朝人民对
舞马活动的重视和唐朝的综合国力。
1.3.2宫廷舞马队形
舞马的内容类型也五花八门,有"舞马登床”“衔杯祝寿”等。社甫的《斗鸡》中:“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就是说舞马登
床这一表演项目极具难度,一方面,通过表演考验马的技术,另一方面,更是需要人与马的完美配合。根据记载,在舞马活动中,马
经过训练后似以乎是可以准确地与音乐鼓点相配合,这反映出唐朝的马匹机灵温驯的特点,还从侧面反映出驯马人员的高超技术。
说到舞马活动,最重要的还是舞马的点位和队形,比如,"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方阵
变幻莫测,营造的美感迷人眼,相当震撼。舞马活动在唐朝发展至顶峰,其训练的马匹以及舞马队形都已发展成熟,作为宫廷休闲娱
乐项目在官廷进行表演,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君主对马术的重视和应用。
1.4唐诗中的赛马
赛马,古代称之为“驰逐”或"走马”4],是锻炼身体、调剂生活、增强生产技能的一项体育活动。从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起,马术就被列为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并盛行于军旅和官廷中,但当时关于描写赛马的诗句并不多,有唐朝诗人元稹的《赛马》:
“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晓风寒猎猎,乍得草头行。”李白曾用"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描写赛
马时某位豪客英姿飒爽的形象。
2唐诗中马术的史料价值
2.1丰富唐代文学的表现内容
唐代马术史料丰富了唐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唐代马术活动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王公贵族乃至文人墨客大都以马术为题进行创
作,文学作品中以马术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除此之外,唐代有关马术的文学创作视角也更加宽泛,文人不仅对皇庭内贵族的娱乐
活动进行描述,也更多地将视线放于民间和军营。唐代马术丰富的活动形式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创作,
使唐代文学的表现内容进一步丰富。
2.2增加唐代文学的情感厚度
唐代文人墨客在创作有关马和马球的文学作品时,不仅抒发情感,还关怀家国,比如,在宫廷宴会上经常举办马球和舞马表演,
然后邀请在场的大臣和文人进行即兴创作,描述活动场景的同时赞美国家的发展,表达自豪之情。当时,舞马由西域传入,深受唐玄
宗喜爱,众多文人对此类创作的热情高张。
关于马匹的一些作品抒发了忧战、爱国、忧民的宏大情感,使唐代文学作品更加厚重。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表述了他愿为祖国献身的豪气和决心。
2.3唐代马术诗的补史作用以及文史互证的体现
相关记载能与史互补,可以适当还原唐代民风民俗,比如,根据记载,寒食时节,花开乌啼,禁火日进行斗鸡和马球比赛。“廊
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意为早晨的阳光照在宫楼,四周的鱼龙图案色彩斑澜,宫殿前有人一起打马球。在《洛中寒食二
首》里,皮日休描绘出装饰华丽的车马仍未归家,打球的王子如同在锦绣的大地上,斗鸡的公子身着艳丽的衣装,以上这些诗句都可
以佐证从唐代寒食节就有了打马球的习俗,但其当代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生态传承,又要让其得到科学
化与全球化的发展。7]
3结语
总之,唐代马术备受人们关注,中国古代马术在唐代的发展与军事或帝王的喜好有很大联系,唐朝经济的繁荣为马术运动的开展
提供了物质基础,马术运动在唐朝的兴起促使唐代文人对马术文化有所研究,为唐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题材,马术的发展及传承
也体现出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