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读过的文学作品都与自我相关

2025-03-26 每一部读过的文学作品都与自我相关

暂别三年之后,播客“作家酒馆”第二季于去年12月再次开张。从大名鼎鼎的毛姆到文艺偶像玛格丽特杜拉斯,更多作家被请入

这个“云酒馆”。身为酒馆“掌柜”,作家、文学主讲人云也退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着重讲述他们是在怎样的家庭-社会-国家-时代

环境下,体验着生而为人的悲喜辛酸。

”好的作品能让人时不常想起,会改变我们对当下的认知和感受一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当下性'。”云也退在接受第一财经采

访时说,在”酒馆”中,他会关注和自己有关联的事;同时”设法把它们讲到让听的人、读的人也觉得和自己有关联”。

嗜好阅读、职业生涯一直与书为伴的云也退,是国内知名的图书领读人,也是第一财经逾20年的书评合作伙伴。2020年始,云也

退在"看理想”「M发布“作家酒馆”第一季40期,每期一位外国作家。2024年秋冬,播客文稿结集以《作家酒馆》为书名出版。随

后第二季在小宇宙登陆,目前已更新12期,酒馆“来客”包括美国自然作家、环保先驱蕾切尔卡逊,写下20世纪第一部现代青少年文

学经典《骑鹅历险记》的拉格洛夫,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诗人和散文家希海内斯,以色列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说家奥兹

等。在这档追求审美体验与陪伴感的文学叙事节目中,音乐配合着作家的文字和内心语言,构成了一期期完整的作品。

我常常把书评变成和作者对话、切磋、聊天的方式,或是变成点亮自己的实践,借一本书讲出更多我以前没想到的东西。”从

文字到声音,从纸面到线下,云也退在尝试以多元的方式拉近文学与读者的距离。

第一财经:《作家酒馆》第一季共40期,40位作家,其中有的很有公众知名度,像加缪、茨威格、伍尔夫等,另一部分是公众了

解较少的,选择这些人物,有什么标准吗?

云也退:嗯,并没有。我做这个播客,想把20世纪的作家的故事好好讲一讲,不只讲他们的创作,还讲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

会、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时代里,他们有怎样的遭遇,心里有怎样的不平,怎样的惶恐、激动和悲伤。你会发现,值得这样讲的作

家,数量是非常多的,他们留下的作品,使我们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了解他们怎样看待他们的世界。

著名作家太多了,但比著名作家更多的,是好作品;另一方面,大众能说出的20世纪作家的名字少而又少,作品就更少。无数人

只知道《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月亮和六便士》《追忆似水年华》,觉得这就是有关“外国文学”的全部,或者说自己所需要了

解的全部,而实际上它们只是0.01%都不到。其他99.99%不会被注意到,或者虽然被注意、了解,也被认为是“专业领域”的东西。

换句话讲,人们认为“文学”是和自己没有相关性的。但对我来讲,每一部读过的文学作品,几乎都和我自己有关。即便读的时

候不觉得,事后也会觉得。这种关系,不表现为某种怀旧,也不是情绪和处境的“代入”,认为某部小说里写的人物就是我自己一

而表现为"时不常地想起”,想起故事中的某个人、某个场景、某句话。

好作品都能让人时不常想起,会改变我们对当下的认知和感受一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当下性”。看过《罪与罚》,再走进僻

静、陈日的居民楼楼道,感受一定会不同;看过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不会下棋的人,应该也会对下棋的感觉有深度的体会。第

一季40期节目里,有一位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他是一个亲历了苏联铁路建设的人,读过他的一篇小故事,你坐高铁时,都会对铁

轨、对速度有与之前不一样的感觉。

脑中闪过一个名字、一个声音、一个场景,它就可能成为我下一期的主题。我最近讲述的一位作家,她有四个孩子,我觉得她太

了不起了,带着四个孩子写小说,她的感受是怎样的?她的小说、随笔、演讲,又会怎么讲孩子,讲家务事、讲男人?我就像认识一

个朋友一样去认识她,不管我喜不喜欢她的作品:

第一财经:听或者读《作家酒馆》,确实能看到你在不停地寻求与当下读者发生关联。

云也退:我得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作家、这个作品、这些事情和心情,和我有关吗?如果我自己都觉得无关,我就不会去写

播音稿。

有时和那些在学校里"教文学”的人聊天,他们自己都说,觉得学生不必去了解他们教的东西一某某作品很伟大,它哪年出

版,获得了怎样的好评,作家的生卒年,凭什么要让学生知道还要记住?就因为课程里有一项”文学常识”?就因为如果不知道这

些,他们就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怎么才算“必要”?

这就是文学教学或人文教学最难的地方:让听课的人觉得自己和被教的东西是真正有关的。

大众并不需要这个“真正有关”。一般人如果觉得《百年孤独》与自己有关,那只是因为他觉得"孤独”二字能理解,或者因为

”我自己就很孤独”;一般人如果觉得《活着》与自己有关,那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活着的人。

建立这种关联,对于书商卖书是够了。可是更多的呢?一般人不会去读那些一眼看上去和自己无关的书。这不怪一般人,也不怪

书,也不怪”一眼看上去”。我向听众、读者讲一些事情,当然讲我认为和我有关联的事:我设法把它们讲到让听的人、读的人也觉

得和自己有关联,哪怕这种关联,仅仅体现为一句“嗯,很有意思”。一个人能够持续接触到让他感到“有意思”的内容,他就会投

入于此,付出比注意力更多的东西:情感、思考、回味。

第一财经:有哪本书或是哪些书,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发挥过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呢?

云也退:最先想到的,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第一次读,是我和家里人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杜拉斯根据

自己的童年经历,写了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儿女,在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艰难谋生的故事。看完以后,也许自己的气质、言语起了变

化,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平袋下来。去年我给我们读书会推荐此书一起读,自己也重看了一些,感觉从这个明显有很多虚构的故事里,

可以很亲近地认识杜拉斯。

好作品都是如此:从情节体会风格,体会故事中的时代氛围,体会写故事的作家的时代氛围,体会作家本人的思虑和感受,甚至

可以体会翻译这个作品的人的文化背景和考虑。太多的层次,每一种体会都会带来愉悦感。

《象棋的故事》也是如此,初读之后,它就一直盘桓在我脑中至今,我在不同时候可以写出不同的“后感”。卡内蒂1935年发

表的《迷惘》,叙述拖沓,情节怪异,看时并不觉得有什么意思,可是日后,我时而会翻开其中一章。我经常想起他的人物,想起他

本人当年的处境,想起他对卡夫卡的迷恋。做完卡内蒂这一期后,我觉得自己还能做两期、三期卡内蒂主题的节目。

影响我的书不只是文学作品,也有很多“非文学”,比如一些谈读书的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伟大的书》《闲话大小

事》..一些"学术”作品:《想象的共同体》《致命的海滩》《童年的衰落》…当然还有很多传记、文论、随笔。"人文”是一种

感觉,如果我的阅读是”人文”的,那么我在任何东西里都能读出人文感受,哪怕那个东西是一本商品说明书,是一个店招,是一块

牌匾,甚或一个不带字的东西一比如一块石头。

第一财经:人们为什么读书都讲求“轻快”呢?有没有方法让大家都读一些严肃作品?

云也退:老生常谈的回答一因为“媒介”变了。注意力的商业价值被开发出来,眼睛和眼睛背后的被死死按在了"接收者”的

位置上,分配给每一个接收到的东西的时间就很少。有一次我想到了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写于60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淫

邪的小恶棍阿利克斯被抓起来,要接受教育,他被固定住,被迫目不转睛地去看、去听那些喂给他看的东西一那些经典的、高雅的

东西,那些传达真善美的文艺作品。联想到这个场景时,我正站在一群目不转睛地看手机的乘客之间,没有人迫使他们,他们自然就

这么做了。这个联想让我很开心。文学作品多么了不起。

我做节目稿,自己录音,也自觉地追求“轻快”感:听起来轻快,有节奏,有氛围,别让人受教育,更别让人听朗诵。